一說話耳朵就叮叮當當?文/匡惟 兒童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口吃,有的發音不清對此家長們都很着急 醫生提醒,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語言發育情況,無法判斷時可請教醫生 發音不清 案例 發不好“哥哥”音 老是說成“哒哒” 張堯(化名)已經11歲了,但始終發不好“g”這個音,每次喊“哥哥”,就會說成“哒哒”在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二病區(嗓音科)就診時,醫生拿起壓舌闆壓住孩子的舌部,引導舌面後部上擡靠近硬腭,同時指導他發“g”音,沒想到才幾秒鐘,張堯就找到了發音訣竅 “我本打算将治療過程錄下,出去拿手機回來,孩子就已經能夠正确發音了”主治醫師馬豔利說 孩子發音不清 和語言環境有關 馬豔利說,張堯的問題屬于功能性構音障礙,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沒有學會發這個音孩子發音不清,多集中在d、t、n、l、g、k以及平翹舌音上,主要是由于發音部位和發音方式不對引起的這與孩子所處的語言環境存在一定的關系“有的孩子跟着家裡老人生活,老人濃重的地方口音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有研究顯示:4-12歲的兒童功能性構音障礙發生率為 0.78%, 4-6歲這個年齡段的比例接近3%馬豔利說,對于這種情況,醫生一般會通過這種形式糾正:用一節課的時間引導孩子學習1-2個正确音位,并且留下作業,讓其回家後繼續練習,同時經過音位對比,加深孩子對新學習發音的印象,将正确發音逐步融入到正常的交流中 4歲還發音不清 就要去醫院檢查 “當然,在确診為功能性問題前,醫生還會排除一些可能存在的器質性問題” 馬豔利說,首先要确認患兒是否存在聽力下降的問題,聽得不好,自然說得也不好其次,要判斷下颌、唇、舌、軟腭等構音器官是否發生器質性改變,異常的器質性改變會影響孩子的發音功能,比如先天性唇腭裂會導緻發音時漏氣 孩子兩三歲時,有些家長就開始擔心發音問題馬豔利認為沒必要她說,孩子的發音是從1歲到6歲逐漸發育完善的,剛學會說話時,發音不清是正常現象,有些容易的聲母,比如“b、p”,可能很早就能發準,而有些較難掌握的聲母比如翹舌音,可能需要到6歲多才能完全掌握“所以,4歲之前的孩子,在排除器質性病變之後,出現發音不清是可以觀察的,如果4歲之後問題仍然存在,建議及時到醫院檢查,并進行專業的發音糾正訓練” 兒童口吃 案例 說話總是愛拖音 孩子莫非是口吃 “我我我我……”劉女士(化名)發現5歲的兒子說話不太利索,總是愛拖音孩子莫非是口吃?劉女士吓了一跳,趕緊帶兒子到市婦幼保健院就診醫生經過相應的評估得出結論:這孩子是流利性障礙,并非真正的口吃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劉女士終于放下心來,兒子的語言能力恢複正常了 可能不是真口吃 隻是說話不流利 市婦幼保健院兒童發育行為科主任劉文龍說,流利性障礙,指的是講話不流利,會出現停頓、拖音,無法說出自己想說的音節“2-7歲的孩子中,發病率在1%-5%之間” 劉文龍說,7歲以前的孩子很難鑒别是否屬于真正的口吃,有可能隻是因發育問題導緻的說話不流利,“所以,我們一般不會對7歲以下的孩子下‘口吃’的明确診斷” 孩子出現流利性障礙時,醫生首先會進行專業評估,鑒别是語言能力問題還是病理性口吃“就像學英語一樣,因為詞彙量、語法等問題,多數人無法進行流利的英語交流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存在類似問題”劉文龍說,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時,往往需要更長時間去思考,也就會出現口吃現象,這屬于生理性過程 别給孩子過多壓力 營造寬松對話環境 劉文龍說,孩子真正口吃是有高危因素的,比如有口吃家族史、5歲以後出現口吃、口吃持續時間半年以上、伴随其他語言問題(如理解問題等) 因此,如果學齡前孩子突然出現語言表達障礙,且沒有高危因素,家長也不用過于緊張,可能過一段時間就會恢複正常家長需要做的是接納,營造安靜、寬松的對話環境,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引導孩子逐漸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切忌給孩子過多的壓力,不然很可能會出現越想講好卻越緊張,以至于更難流利的惡性循環之中” 孩子上幼兒園後,可能因為口吃受到同學的嘲笑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情況,幫助孩子克服害怕說話的心理“除非口吃非常嚴重,正常情況下,還是以家長正确引導為主”劉文龍提醒,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一說話耳朵就叮叮當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說話耳朵就叮叮當當
文/匡惟 兒童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口吃,有的發音不清。對此家長們都很着急。 醫生提醒,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語言發育情況,無法判斷時可請教醫生。 發音不清 案例 發不好“哥哥”音 老是說成“哒哒” 張堯(化名)已經11歲了,但始終發不好“g”這個音,每次喊“哥哥”,就會說成“哒哒”。在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二病區(嗓音科)就診時,醫生拿起壓舌闆壓住孩子的舌部,引導舌面後部上擡靠近硬腭,同時指導他發“g”音,沒想到才幾秒鐘,張堯就找到了發音訣竅。 “我本打算将治療過程錄下,出去拿手機回來,孩子就已經能夠正确發音了。”主治醫師馬豔利說。 孩子發音不清 和語言環境有關 馬豔利說,張堯的問題屬于功能性構音障礙,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沒有學會發這個音。孩子發音不清,多集中在d、t、n、l、g、k以及平翹舌音上,主要是由于發音部位和發音方式不對引起的。這與孩子所處的語言環境存在一定的關系。“有的孩子跟着家裡老人生活,老人濃重的地方口音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有研究顯示:4-12歲的兒童功能性構音障礙發生率為 0.78%, 4-6歲這個年齡段的比例接近3%。馬豔利說,對于這種情況,醫生一般會通過這種形式糾正:用一節課的時間引導孩子學習1-2個正确音位,并且留下作業,讓其回家後繼續練習,同時經過音位對比,加深孩子對新學習發音的印象,将正确發音逐步融入到正常的交流中。 4歲還發音不清 就要去醫院檢查 “當然,在确診為功能性問題前,醫生還會排除一些可能存在的器質性問題。” 馬豔利說,首先要确認患兒是否存在聽力下降的問題,聽得不好,自然說得也不好。其次,要判斷下颌、唇、舌、軟腭等構音器官是否發生器質性改變,異常的器質性改變會影響孩子的發音功能,比如先天性唇腭裂會導緻發音時漏氣。 孩子兩三歲時,有些家長就開始擔心發音問題。馬豔利認為沒必要。她說,孩子的發音是從1歲到6歲逐漸發育完善的,剛學會說話時,發音不清是正常現象,有些容易的聲母,比如“b、p”,可能很早就能發準,而有些較難掌握的聲母比如翹舌音,可能需要到6歲多才能完全掌握。“所以,4歲之前的孩子,在排除器質性病變之後,出現發音不清是可以觀察的,如果4歲之後問題仍然存在,建議及時到醫院檢查,并進行專業的發音糾正訓練。” 兒童口吃 案例 說話總是愛拖音 孩子莫非是口吃 “我我我我……”劉女士(化名)發現5歲的兒子說話不太利索,總是愛拖音。孩子莫非是口吃?劉女士吓了一跳,趕緊帶兒子到市婦幼保健院就診。醫生經過相應的評估得出結論:這孩子是流利性障礙,并非真正的口吃。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劉女士終于放下心來,兒子的語言能力恢複正常了。 可能不是真口吃 隻是說話不流利 市婦幼保健院兒童發育行為科主任劉文龍說,流利性障礙,指的是講話不流利,會出現停頓、拖音,無法說出自己想說的音節。“2-7歲的孩子中,發病率在1%-5%之間。” 劉文龍說,7歲以前的孩子很難鑒别是否屬于真正的口吃,有可能隻是因發育問題導緻的說話不流利,“所以,我們一般不會對7歲以下的孩子下‘口吃’的明确診斷。” 孩子出現流利性障礙時,醫生首先會進行專業評估,鑒别是語言能力問題還是病理性口吃。“就像學英語一樣,因為詞彙量、語法等問題,多數人無法進行流利的英語交流。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存在類似問題。”劉文龍說,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時,往往需要更長時間去思考,也就會出現口吃現象,這屬于生理性過程。 别給孩子過多壓力 營造寬松對話環境 劉文龍說,孩子真正口吃是有高危因素的,比如有口吃家族史、5歲以後出現口吃、口吃持續時間半年以上、伴随其他語言問題(如理解問題等)。 因此,如果學齡前孩子突然出現語言表達障礙,且沒有高危因素,家長也不用過于緊張,可能過一段時間就會恢複正常。家長需要做的是接納,營造安靜、寬松的對話環境,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引導孩子逐漸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切忌給孩子過多的壓力,不然很可能會出現越想講好卻越緊張,以至于更難流利的惡性循環之中。” 孩子上幼兒園後,可能因為口吃受到同學的嘲笑。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情況,幫助孩子克服害怕說話的心理。“除非口吃非常嚴重,正常情況下,還是以家長正确引導為主。”劉文龍提醒。
來源: 廈門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