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2016年,中國的服裝企業普遍心碎:
鞋業霸主達芙妮、百麗黯然離場,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體育品牌李甯痛失寶座,讓位小弟安踏;羽絨巨頭波司登連續關店數千家,轉戰女裝市場;國内快時尚一哥美特斯邦威持續虧損,成市場“棄子”。
細數一下,2016年20家百億級老牌服裝上市企業營收、淨利變化可能更為讓人震驚——2016年,20家百億市值的上市公司近一半年利潤不到5億人民币,并且有些公司利潤相比去年同期還在大幅下降。
而同一時期,2016年财報顯示,ZARA的母公司,全球最大的服裝零售商 Inditex SA 全年銷售額達到233歐元,銷售額同比2015年增長12%,淨利潤為32億歐元,可比門店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0%,增幅為過去14年來最高。
生存還是死亡?中國的服裝企業走到了生與死的十字路口。
圖表一:中國A股服裝行業20家上市公司營收及利潤一覽表:(時間截至2017年5月份 )
打不起的硬仗,輸不起的供應鍊
有落寞者身影必有得意者的高歌,隻不過賞心樂事在别家院裡。
同樣低迷的經濟環節下,中國的服裝企業到底怎麼了?
對比,比較ZARA、優衣庫的全球化管理,中國服裝企業的窘境非常明顯。告别了高速增長之後,當人口紅利開始消退時,中國服裝企業的一切原形開始暴露。
過去的十多年,在人口紅利的爆發當中,依靠“明星代言 大量廣告宣傳”,中國的服裝企業開始了爆發式增長,當然好處顯而易見:快速加盟擴張、輕松賺錢。
對此,安踏的丁世忠形容這種模式是:閉着眼睛掙錢。
産品設計能力缺乏,供應鍊處理不足,庫存管理及成本管理跟不上,作為一家服裝企業的幾個關鍵環節,中國的服裝企業普遍準備不足,最終導緻了一個共同的惡果——庫存居高不下。
以發展最快的體育服裝品類來講。2015年,耐克、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分别到達17.4%、16%;然而,國内體育品類排名第一的安踏僅占到9.9%的市場份額。
據中國數據研究中心關于2016年中國市場體育品牌影響力調查報告顯示,位列前五的依次是:耐克、匡威、安踏、阿迪達斯、銳步。僅有安踏一家主打中低端的品牌上榜,國産體育品牌一片黯然。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服飾其他領域——中國的服裝企業雅戈爾、杉杉、美斯特邦威節節敗退,而以西班牙Zara、瑞典H&M、美國GAP、日本UNIQLO、法國UR 、荷蘭C&A等為代表的快時尚品牌卻一路攻城略地,對傳統品牌的市場上演了一場“八國聯軍”式的争奪。
其中,以優衣庫最為典型。2014年,正當中國服裝上市公司虧損、轉型者比比皆是時,優衣庫在中國不到一年的時間一口氣開了374間門店。
比如,女裝行業,朗姿股份仍以庫存消化為主,内部主要專注于精細化管理優化,收入未來仍有所增長,但增速或有所下降。
羽絨服裝品牌的領導者波司登2014年發布的年中報告顯示,報告期内,波司登羽絨業務的門店關掉了3436家,非羽絨業務的門店關掉了114家,日均關店19家。同時,其淨利潤大幅下跌22.5%至2.53億。關閉低效店鋪,整合渠道,這不僅企業的自救行為,而且預示着行業競争更加激烈。
而其他企業也同樣好不到哪裡。
對中國傳統服裝品牌的沒落的原因,服裝行業某營銷專家曾說:“在國内,不用說海瀾之家,即便是以快著稱的美邦服飾,完成這一過程也要兩三倍的時間。”他所說的“這一過程”指的是Zara大概2周左右的前導時間,簡單來說就是在兩周左右之内把設計到成衣擺在櫃台上出售。在國際大牌,這個時間為3個月;而在中國的服裝企業,這一時間通常為6~9個月。
圖表二:中國的服裝企業與Zara的對比:
不光品牌管理,中國服務企業一直在高端領域打不進去,僅在供應鍊管理環節,号稱制造大國、服裝大國的中國服裝企業也是節節敗退。
典型的如李甯公司。
提價進軍高端全線潰敗。而由于庫存管理、成本管理不當,最終造成李甯公司從2010年到2015年,公司一直處于去庫存狀态。
還有一心想學習Zara的美邦就是很好的反面案例。
自2008上市以來,美邦一直受困于高庫存,存貨周轉天數節節攀高,存貨占比一度接近30%。美邦業績也不容樂觀,2015年,淨利潤虧損4.32億元,2016年微弱盈利,2017年上半年又虧損4000多萬元。
對比ZARA的供應鍊管理系統,差距由此可見。
Zara為了保證整個體系的高效運作,投入巨資建立了自己的紡織和服裝加工場,在主要的銷售地區建立了物流運輸企業,并且不與任何百貨公司、賣場加盟合作,隻通過專屬的零售網絡進行銷售,自營使得質量控制和時間控制變的更加有效。
與此類同,優衣庫亦采用了相似的模式,設計、生産、制造、銷售、運輸全流程控制。
對于美邦的失敗,有零售專家曾明确指出,美邦在加盟代理體系下,根本無法去學Zara的快時尚。因為訂貨制的主動權掌握在了大量加盟代理商手中,實際上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組貨制。
除了模式基因不同,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巨頭數據化、信息化也是中國的傳統服裝企業所不具備的。一個真實的案例是,某服裝行業專家參去七匹狼,然而善意的提醒對方:你們做了幾十年的男裝,積累那麼多數據為什麼不用呢?
這個時候,上市公司七匹狼才開始意識到利用數據。可見,我們在技術方面與國際企業的差距。
而Zara的數據庫早就建設已久——最近十年,Zara每天都會從世界各地搜集數據進入自己的總部數據庫,然後再進行标準化供設計師使用。使其成為全球服裝行業中,響應速度與彈性管理的标杆企業,被業内贊為時裝行業中的“戴爾電腦”。
轉型之際,中國的服裝企業更多的應該是面對差距,奮起直追。
這是一場硬仗,然而我們必須要赢,因為作為紡織大國及人口大國,這樣說出去着實有點丢人。
美特斯邦威自上市以來高居不下的庫存
借助智能化彎道超車,可能嗎?
面對與國外大牌這場節節敗退的戰争,中國的傳統服裝企業紛紛揭竿而起,捍衛自己的領地,這一次,他們選擇了智能化及大數據作為自己反擊的武器。
“我要和優衣庫拼了!”這是2015年海瀾之家掌門人周建平放出的一句狠話。
對此,過去數年,海瀾之家引進RFID技術、耗費16億元建立綜合物流中心、贊助各大娛樂綜藝節目、啟用年輕一代言人等。
意圖借新技術實現彎道超車,背水一戰。
而在供應鍊管理方面,海瀾之家選擇了與天貓合作。
2017年8月,海瀾之家與天貓簽訂了深度戰略合作,準備通過反向定制實現柔性化供應鍊。據悉,天貓将全面賦能商家,包括服務商家體系升級、依托于大數據完成品牌力診斷以及品牌運營結構性優化。通過大數據預測消費趨勢,海瀾之家可以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大幅降低整體經營性成本。
作為輕資産模式的海瀾之家,轉型或許耕容易,然而能否成功嗎?恐怕時間是最好的答案。
而昔日,服裝企業的老大哥,雅戈爾服飾則準備向高端領域進軍。
“雅戈爾不想再做重複勞動,而是要打造LV一樣的品牌王國,高端成衣定制無疑可以讓雅戈爾進入了一個非常細分的頂尖市場。”這是雅戈爾集團董事長李如成半年多來的宣言。
這一次,雅戈爾的利器是智能工廠。為了鍛造供應鍊,雅戈爾正式啟動智能制造項目,在甯波建設襯衫、西服、時裝三個精品車間,由規模化生産向精品化、定制化轉型。目前來看,雅戈爾的轉型相當穩健。
雅戈爾2017年上半年财報顯示,雅戈爾服裝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4.4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10.67%;實現淨利潤4.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96%。
當然,雅戈爾隻是智能制造改造服裝供應鍊的冰山一角。
在青島酷特等企業,還正準備把在個性化服裝定制領域多年積累的技術輸出到整個行業。
據悉,酷特智能工廠能夠實現,從産品定制、交易、支付、設計、制作工藝、生産流程、後處理到物流配送、售後服務全過程數據化驅動跟蹤和網絡化運作,實現了用工業化效率和手段制造個性化産品,因此,工廠在完成整個定制流程并将産品寄送到客戶手中時,可能距離用戶下訂單的時間僅僅一周。
其實,這些概念并不新穎。早在2015年,美特斯邦威就曾在拟募集資金的42億元中,将25億元将用于“智造”産業供應鍊平台構建、12億元用于O2O全渠道平台構建,5億元用于建設互聯網大數據雲平台中心。但是,産品品質似乎并沒有得到提高。
借助智能化,中國的服裝企業能否彎道超車?這是一個問題。生存還是死亡,無論如何,中國服裝企業的明天需要一場硬仗才能證明自己。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