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亂世】第12期,這一期将關注我們名字熟悉,但卻并不一定那麼熟悉的一套嚴密官制——三省六部制。
問大多數人,三省六部制的六部,一般都能回答上來,也就是吏、戶、兵、禮、工、刑六部,清宮劇看多了,不知道也知道了。可要問道三省,是那三省,大部分人可就不一定知道。即使知道有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可要進一步問道,都做什麼。可能就沒什麼人能答得上來了。
那這篇文章,我們就細細看一下三省六部制,到底是什麼?怎麼形成的?
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概述】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六部制的關系
但尚書這個官職在戰國時就有了,亦作“掌書”,顧名思義,就是負責拿書的。是負責給當時的王、後來的皇帝拿書的。隻是“六尚”中的一個,另外五個是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屬于最高統治者的仆人,品級較低。此後怎麼就越來越重要,發展成了尚書台,進而成了三省六部裡最重要的機構,甚至為了削弱尚書省力量,而增設中書省、門下省。
【尚書逐步升級的過程】
秦及漢初時候,尚書與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稱“六尚”。
漢武帝時,選拔尚書、侍中組成“中朝”(或稱内朝),成為實際上的中央決策機關,因系近臣,地位漸高。和禦史、史書令史等都是由太史選拔。
漢成帝置尚書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戶曹、主客曹,職權始重。
東漢光武帝劉秀鑒于西漢末年大權旁落于貴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權力集中于君主,凡機密之事全部交給尚書,以此制約三公。因而加重了尚書的職權。因尚書的官署在宮禁内而稱為台閣,故有尚書台之稱。尚書台設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尚書台設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
西晉時,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屬尚書台。
後尚書台改名尚書省,曹改稱部,列曹(各部)尚書遂為貴官。隋以後尚書為六部長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級長官。尚書在隋、唐正三品。尚書在明正二品。
中書省
三省在西晉時就有。不過三省六部制的正式确立是在隋朝,不過當時不是三省而是五省(尚書、門下、内史、秘書和内侍)。五省之中,隻有尚書、門下、内史三省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秘書省掌圖書典籍,職任較輕,内侍省掌侍奉宮掖,委以宦官。内史後改為中書省。
三省六部制産生,深層次去看,就是皇權不斷集中的需要。先有了尚書台,尚書台職權漸漸大了之後,圍繞着皇帝就又産生了中書省、門下省。本質上,中書省、門下省的産生就是為了分割尚書省的權利。不過,最後皇權進一步膨脹,帝制走向一步專治的時候,三省最終都和在了中書省,而中書省最後變成了皇帝親自掌管六部。
進而,在明代誕生了内閣,在清代有了軍機處。
三省六部制與中央集權
【中書省和門下省的産生】
内史省(後改為中書省)中書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設,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隋代改為“内史省”。中書省掌握行政大權,它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二府”。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禦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書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廢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
“門下省”為官署名稱。東漢時即設侍中,秩比二千石,屬于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衆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并負責審查诏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
結語【處亂世】以介紹亂世為主的這個頭條号,之所以介紹三省六部制,是因為魏晉南北朝是三省六部制雛形形成的時候。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數不清的政權,為嘗試不同的管制提供了場所,而最終伴随着王朝勝出的便是三省六部制。有一利必有一弊,反過來也講得通,有弊也有利呀。
三省六部制演變過程中,有非常多的曆史趣事,也有很多不能言明的東西,接下來我們會一點點去給大家講清楚。後續【處亂世】将會細部的介紹三省、六部以及與之相關的趣事。歡迎持續關注!
内史省是“三省“中那個省的前身 單選
0人 0%
尚書省
0人 0%
門下省
0人 0%
中書省
0人 0%
秘書省
0人 0%
内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