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近日發表題為《生物鐘的力量:晝夜節律療法如何充分利用身體的節律》的一篇報道,報道摘編如下:
人類的生物鐘是引導生理過程和機體行為的時鐘。它是一組在特定時間周期性運行的、與生活節奏相聯系的機能。
這些機能可以是心跳、血壓、呼吸和生殖活動。它是一種内部計時器,可調節睡眠模式以及關鍵功能,如行為、激素水平、體溫和新陳代謝。舉例來說,生物鐘會協調命令,以便褪黑激素——控制晝夜循環的激素——水平在夜間上升。
因此,晝夜節律是生物學變量在有規律的時間間隔内的波動。所有動物(包括人類)、植物和所有有機體都表現出某種形式的生理節律變化(代謝率、産生熱量、開花等),這通常與節律性環境變化有關。
1972年,科學家們發現,這種晝夜節律周期是由下丘腦中被稱為視交叉上核的區域控制的。
這一構造協調包括多巴胺在内的激素的釋放,這些激素能降低體溫和血壓,并使我們有睡意。但是在早上,皮質醇和其他激素會重置我們的意識狀态,讓我們的身體暖起來,并提高我們的血壓。血壓在早上升高被認為是早上心髒病發作比下午更頻繁的原因之一。
“有許多研究證明了适當的明暗循環對保持人類生物鐘同步的重要性。但新研究顯示,這種同步影響到健康的許多方面,不僅是在睡眠方面,也是在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甚至情緒方面。”來自聖安德烈斯大學和國立基爾梅斯大學的國家科學與技術研究理事會高級研究員叠戈·戈隆貝克博士為本網站解釋說。他許多年來一直緻力于不同的晝夜節律實驗。
在過去的20年裡,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的生物鐘并不是我們身體中唯一的生物鐘。我們的大多數細胞都含有一組基因,它們可以被認為是“機械時鐘裡的齒輪”,在體内各處都标記着時間。這些“時鐘基因”在每個細胞中以相同的方式協同運行。
科學發現人體不止一個生物鐘(歐洲圖片新聞社)
2014年,賓夕法尼亞大學藥理學教授約翰·霍格尼施與他的同事們發表了一篇論文,表明小鼠體内近一半的基因會根據一個24小時的工作表來制造蛋白質。這一發現令晝夜節律專家們感到驚訝,他們在此之前認為,我們的基因組最多有30%處于晝夜節律調節之下。這項在小鼠身上進行的研究表明這個數字要高得多,達到50%。
基因以可預測的模式波動、發揮作用或停止發揮作用,這一事實意味着,比如說,藥物可能在一天中的某些時間對疾病非常有效,而在其他時間則沒那麼有效。它們也可能在某些時候觸發副作用,但在其他時候不會,這取決于受影響組織所處時鐘階段。自那以後,霍格尼施發現我們的基因中有50%是受時鐘控制的。
現在,科學家們擁有的技術可以在小鼠和人類身上觀察,晝夜節律如何在分子層面上根據行為和一天中的時間而波動。科學家們希望發現我們體内的時鐘是如何工作的,這将使我們能夠控制它們,以改善我們健康,讓我們保持更長時間的活力。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