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2日,華西都市報運用兩大版面,告訴小夥伴們如何在成都拍到四姑娘山的拍照小技巧,以及四姑娘山和成都的“前世今生”。看完小編才知道,原來四姑娘山和成都,還有這麼多的“淵源”呢!
四姑娘山
△從溫江城區遠眺四姑娘山。圖by田相和
從溫江城區遠眺,大雪塘的雪峰清晰可見。圖by田相和
成都,是全球唯一能夠看到7000米以上級雪山的城市。六月,經過幾場雨的洗禮,成都空氣質量格外優良,藍天白雲,澄澈美好。6月初,蜀山之王貢嘎山、蜀山之後四姑娘山在成都平原相繼驚喜露臉,空中染上的金色陽光,像天邊那朵最絢爛的花兒一般耀眼。雪白連綿,鎏金壯美,讓成都衆多雪山迷驕傲不已。
可是,少有人知道曾經居住成都的杜甫也同樣為雪山着迷,除了人盡皆知的“窗含西嶺千秋雪”,杜甫還有不少詩歌專門寫他各種時間段看到的雪山。雖然沒有長焦相機拍攝,但從詩句中的身臨其感,可以體會到杜甫當年眺望雪山的震撼與熱愛。
杜甫為什麼能高頻次、低難度地眺望雪山?
“在成都遙望雪山”群中的學霸“大牛”趙華,嘗試運用數、理、文、史多學科知識,闡釋四姑娘山幺妹峰作為成都地标及對成都城建格局的影響。成都建城的參照地标極有可能是幺妹峰。
雪山
/
景
西山白雪高
杜甫看到的或是幺妹峰
成都主城區看到雪山的情景并非偶然一次性出現,雨過天晴,塵埃洗淨之後,時有網友拍片報告,或見諸報端。拍雪山、賞雪山、親近雪山,成都人有着獨有的雪山情結。
在古代,因為空氣質量特别好,這樣的景象更是常見。詩聖杜甫在成都期間曾寫下大量與雪山有關的詩句,不管是草堂遣悶,還是泛舟浣花溪,抑或出城、出郊多會提筆一篇有關雪山的詩歌,其中最為脍炙人口的當數“窗含西嶺千秋雪”。
杜甫描寫雪山的詩句中最愛出現西山、西嶺、雪峰西,而他觀賞雪山的地點主要集中在城西,而“西山”肯定是在成都西,主峰終年積雪,視角必須廣泛。杜甫所看到的雪山,極有可能是四姑娘山幺妹峰,而不是大家熟知的西嶺雪山,因為西嶺雪山不是終年積雪。
比杜甫更早的年代,書聖王羲之也一直向往成都,希望登臨蜀中雪山,可惜一生未至。在其多本傳記或字中都表現出對巴蜀地區特别的喜愛,更是在與朋友的書信中提到他看過很多介紹蜀地的典籍“殊為不備”。他的留字中也多次提到同一個地名“汶領”--“要欲一遊目汶領……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
趙華解讀,古代“岷”、“汶”通用,岷山亦即汶山。岷山北起甘肅東南岷縣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700多公裡,有“千裡岷山”之說,又岷峨并稱,或偏指峨眉,或指青城與峨眉,将“岷”指青城,包含其背後面的山峰群。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徐學書考證認為,這一段岷山即為“中國古史神話中上帝及衆神居住的天堂聖山(即神話中的昆侖山)”。今小金、丹巴之地皆歸汶山。
四姑娘山引汶地群山之領,成都平原之常所見,聖潔的雪峰跨越千裡,震撼依在。詩、書二聖同慕,其地位自當排在峨眉之前,“奇”且“盛”,以至“不朽”。
城
古成都城區
街道斜斜指向四姑娘山
“杜甫寫了那麼多詩提到雪山,說明他經常能看到城市西面的雪山。成都城市的布局與雪山會不會有什麼關聯?會不會刻意将城市建造為随時可以看到雪山?”帶着這個問題,趙華開始了研究。
趙華參考大量文獻,發現成都舊城街道格局獨具特色,除皇城、武侯祠、永陵等象征皇權皇命的建築采用坐北朝南正南北朝向布置以外,大部分非臨河街道均采用斜向布局。并且街道斜向都是偏西。有意思的是,從成都中心城區發源地“赤裡街”即漿洗街一帶為起點,測量四姑娘山幺妹峰的方位,是西偏北約26°。
成都的街道格局雖曆經興廢變遷,但這種斜向格局始終為曆代沿用,沒有大的改動。同樣,從“汶領”之幺妹峰、龍眼峰、魚嘴峰(無官方命名)等山峰引直線參考線,這種斜向的街道與參考線正好吻合。
在杜甫所作詩句中,大多和雪山有關的詩句皆采用了西偏北與東偏南相對仗的方位體系,如“萬裡橋西一草堂”、“萬裡橋西宅”也可見到這種偏斜的坐标系。再聯系新都舊城區及華陽地區,發現成都街道傾斜度和方位都和四姑娘山方位大緻相同,意味着在天氣晴朗的時候,人們肉眼看雪山的機會很大。那麼,這是有意而為之,還是單純是巧合呢?
關于成都斜向方位系統,也有認為基于龍門山、龍泉山地脈中軸的說法,因地制宜也并非沒有道理,當然也有可能先有路,後有城鎮的,各種形式都有可能。但成都主城區、華陽、新都等各自獨立而互有差别地指向幺妹峰及臨近山峰的建築布局,暫時還很難說是偶然。
“我覺得,這應該與傳說中古蜀人的祖先來自于西北的岷山之中有關。至今羌族還保存了‘白石崇拜’的說法”。趙華大膽猜測,古代蜀地先民建城所參考的天然地标,正是書聖王羲之所向往的汶地之領——蜀山之後四姑娘山。
情
遙望雪山
或是古蜀先民寄托鄉愁
去年4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距今4600年—4500年的大邑高山古城遺址,是早于三星堆甚至寶墩的成都平原最早古城。
即古蜀先民極大可能最初在成都平原周邊的山地建立聚落,直到解決水患以後,才從周邊的高山地帶遷移到平原腹心,從而創造出燦爛的三星堆、金沙文化。
古蜀先民從哪裡來?為什麼要遷徙到成都平原?考古學界有觀點認為,古蜀先民确與鼈靈治水、大禹治水傳說中一樣,一直在與水患進行着艱苦卓絕的鬥争。從既有的考古發掘中,專家推斷,早在5000年以前,全球曾有一次災難性的氣候變化,極可能造成了洪水的肆虐。迫不得已,古蜀先民才從豐饒的河谷,搬到相對貧瘠的高山。
梳理最近幾十年的史前考古,成都平原竟沒有發現一處超過距今5000年的遺存。已經去世的考古學家俞偉超曾說:“這極可能說明,當時成都平原因為動辄洪水泛濫,原本就不适合生存,直到治水漸有效果,才從岷山河谷搬到平原。”從岷山河谷而來古氐羌族系被認為是古蜀王國的主要組成。
“羌人長年與冰雪為伍,生存環境為‘白色世界’,因而由食雪尚雪而逐步形成以白為善美,以黑為醜惡的尚白觀念。”趙華說,羌族長篇叙事史詩《木姐珠與鬥安珠》稱,遷徙途中,羌人遭到土著居民戈基人的襲擊,木姐珠運用神力搬來三座大雪山阻擋了魔兵,使羌人轉危為安。所以,羌人由此對雪山更加崇拜、敬畏。
羌族信仰的神靈很多,均以白石為象征,這就是“白石崇拜”,白石同時也包含了雪山崇拜。王康、李鑒蹤、汪清玉在《神秘的白石崇拜》中認為“在古羌人的觀念中,雪山似乎就是一塊巨大的白石”,所以羌人崇拜它,形成了雪山崇拜。
羌人從岷江上遊進入成都平原,開創了古蜀國,面向西北方向且千秋積雪的白石神山,就隻能是四姑娘山了。離開了故土,但對聖潔雪山的崇拜貫穿在古蜀王國的血液中。在新的繁衍地,時時眺望到雪山,也許是當時古蜀人寄托“鄉愁”的方式。
通過趙華的大量文獻研究可能得出,成都都城的選城位置或許真和蜀山之後——四姑娘山頗有關系。雖然沒有得到專業方面的證實,但不得不說,這些冥冥之中的緣分将成都和四姑娘山牽連一起,産生一種神秘的美好,同時也為那些雪山迷和“追峰人”創造了那麼多驚喜。畢竟四姑娘山跨越空間的美麗,是那麼的令人驚豔!
成都遙望四姑娘山
↓↓↓
△拍攝于成都市高新西區,拍攝時間跨度一年以上。 圖by@--水星人--
千裡之外的遙望令人震撼,雪山腳下的近距離仰望同樣令人生畏,純白色雪山背後的藍天是那麼純淨,頭頂的陽光是那麼耀眼,耳畔的清風是那麼溫柔,夜晚的星空是那麼璀璨……走進四姑娘山,你會收獲不一樣的绮麗風光。
期待和你相約四姑娘山
邂逅别樣好風景
文章信息來源:華西都市報
圖片來源:田相和、二毛圖、人物小白、謝謝的巢藝空間設計、丘寒、--水星人--、尊遊者旅行管家、-再見了我的衝動和浪漫、Terry的實驗室及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微信後台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