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更是被唐朝帝王追認為了李姓始祖。
老子在離開函谷關之前,寫了一部《老子》,又稱《道德經》或《道德真經》。
都知道,《道德經》與《易經》、《論語》并列為影響中國人的三大思想名著,可見,《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道德經》分為兩卷,共81章,前37章是上篇道經,後48章是下篇道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約5000字。
《道德經》是後來的書名,起先叫《老子》,此書成書年代一直有所争議,至今也不知其具體年代。然而,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簡中《老子》的年代來看,該書的成書年代至少應該在戰國中前期。楚簡《老子》校注,見丁四新書《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
因為,老子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進化,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自然不可違逆的命令,所以,萬物的準則皆是“道”。而且,“道”是由老子提出的獨一無二的思想智慧,對于這個虛無缥缈的字,很多人都進行過各種解說,但是,這個字卻很有魔力,幾乎包括了世間萬物。
所以,時至今日,誰也不敢說真正進入了老子的道。或許,道隻是屬于老子一個人的道,因為,老子的思想孕育了道。沒有了這個根基,道就如水,往裡面随便加點東西,就變成了另一個道,但是,誰也看不見道的本來面目。
此外,《老子》一書中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外,這其中,還包含了許多樸素的辯證法觀點。
例如:
我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反者道之動”,并且,可以從反面轉化。另外,書中還有很多以人為本的思想:人民饑餓,是因為上繳的糧食稅太多;人民輕視死亡,是因為朝廷愛護百姓;人民并不害怕死亡,奈何朝廷用死亡威懾百姓……書中的種種理論,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那麼,老子活了多久呢?這可能是一個曆史不解之謎。
根據《史記》最保守的估計,可能是160歲,而胡适則認為:老子至多活了90多歲。
此外,大衆接受最廣泛的說法是101歲。101歲,即使放到現在也是長壽。老子死後,他的鄰居們都自發來悼念他,為他打理喪事,老人哭得像失去母親的孩子,年輕人哭得像父母親人去世。百姓想到老子為人民所做的一切,想到他的美德和善行,都悲恸不已。
之後,老子的好朋友秦佚前來吊唁,當他來到老子的靈堂前之時,沒有跪下或鞠躬,隻拱手打了招呼,哭喊了三次。當他想走時,鄰居攔住他問:“你不是老子的好朋友嗎?”秦佚回答說:“我自然是老子的好友。”鄰人道:“作為老子的好朋友,你怎麼這麼客氣,怎麼那麼薄情少禮呢?”秦佚說:“為什麼不能呢?”當鄰居聽到這些話時,非常生氣,他轉過頭,大聲說:“這是什麼原因?”
秦怡笑着說:
“我的朋友有話,生亦不喜,死亦不悲。你知不知道,老子的生是由虛無到存在的聚氣而成,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今天,老子的死也符合自然規律,又有什麼可難過的?生而快樂的人,認為不快樂也是快樂;死而悲傷的人,認為不悲傷也是悲傷。他們活着的時候很珍惜生命,将死的時候又非常怕死。他們都是被自己的意志支配來求生死,他們都願意憑借自己的感情去幹預自然法則。如果,世間和平秩序良好,那麼,悲傷和歡樂就無法進入;如果,你想成為老子的好友,就應該聽從老子的勸告,遵從他的道。既然我是老子的朋友,我自然可以理順自己的感情,所以,我不難過。”
鄰居們聽了,似乎有些理解,又問:“你不傷心,為什麼哭三次?”秦佚笑着說:“我哭了三次,不是因為悲傷,而是因為和老子分手。
第一,當他出生時,是符合自然的;
第二,他死的時候,是按照自然原則的;
第三,他始終按照自然不作為的方式和原則,一舉一動皆順應道法,合乎自然,我有什麼好難過的?”
鄰居們都說秦佚是老子真正的朋友,于是,便推舉他做主祭。将老子的屍骨埋入黃土之時,秦佚歌唱着悼詞,他說:“老子是真正的聖人,順應天道,神遊世界,将會流芳千古。”
縱觀老子的思想,不僅對中國的哲學發展有着深刻的影響,其思想核心還是樸素的辯證法。而且,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養性方面,老子更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争的修持。
此外,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美國《紐約時報》曾把老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廣場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為其中之一。
可見,老子的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财富。
參考資料: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史記志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