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這十年
“這條大道上樂趣多多,老人可以騎車或漫步,小孩認識了解各種樹種,成了‘網紅打卡地’。”周末,家住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楊冰女士帶着全家人,一起暢遊在家門口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尤其是公園内的這條5.5公裡長的星形環路上,二十四節氣樹種依次排開分别種植兩側,形成“春賞桃李、夏伴梧桐、秋染銀杏、冬見蒼松”的四季森林景觀,老人孩子都喜歡。
這個位于通州區大運河南岸、占地面積11.2平方公裡的大公園,是由昔日的化工集聚區變身為現在的城市“大氧吧”。金秋時節,金黃、碧綠、橙紅色的葉子交相輝映,一座理想中的“城市森林”就在眼前。
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何建勇 攝
“把森林種進城市,讓生态走進生活。”近年來,像這樣的“大氧吧”,越來越多地在城市裡的廢棄地、邊角地興建起來。
這僅是我國造林綠化行動的一個縮影。“推窗見綠、出門入園”,随着城市綠化面積增多,公園不僅是休閑場所,這裡豐富的生态資源,對于孩子們來講,還是自然教育的好地方。
城市森林:
遊玩中長知識
作為鬧市中“擠”出來的森林,位于北京市東城新中街的城市森林公園,既滿足了周邊居民休閑、健身需求,還有古樹年齡測定、碳彙知識、北京常見鳥類等科普内容,同樣趣味盎然。
“現在逛逛公園,就能了解自己日常生活的碳排放,以及需要栽植多少棵樹來進行碳中和。”方先生告訴記者,公園内放置的碳足迹計算羅盤,親自動手玩玩,一目了然。
作為官方碳補償标識的圓形、綠色“車貼”,近日成了市民的“搶手貨”。它可以通過在專項植樹點栽植8棵栓皮栎等鄉土苗木來支持碳中和。根據測算,這8株苗木生長20年所産生的碳彙量,可以中和1輛家庭小客車行駛1年所産生的碳排放量。
“與一般樹種相比,栓皮栎在固碳方面能多吸收14%的二氧化碳。”北京市園林綠化規劃和資源監測中心科長張峰介紹說,栎樹碳彙能力強,是碳中和的先鋒樹種,不僅長壽,還不需要太複雜的管護。
為方便市民參與“碳中和”,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于今年啟動了“碳中和進百園”行動,在全市範圍内選擇100個公園,通過打造互動式的碳中和宣傳參與系統,讓參與者了解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背景、國家政策等科普信息。
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年間,我國已有152個城市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1.18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7500多個鄉村成為“國家森林鄉村”,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28.99%以上,實現森林城市推窗見綠賞景、美麗鄉村宜居宜業宜遊。
走進“自然課堂”。北京永定河休閑森林公園。何建勇 攝
“自然教室”:
讓濕地走進校園
不僅是公園,被譽為“地球之腎”“物種基因庫”的濕地,因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态功能,也成了展現美麗中國的“自然課堂”。
近日,青海省成立了全省首個“校内濕地科普宣教館”,便于學生們能夠在課餘時間身臨其境地體驗濕地之美。作為此次濕地保護的參與者、踐行者與守護者,西甯市第一中學的學生們開心不已:“在這裡,我們可以認識野生動物,了解濕地功能,主動參與濕地保護。”
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座科普宣教館是探索“濕地 自然教育”新模式,它以“濕地景觀自然教室”為載體,借助圖文、模型、标本、音頻、視頻等形式,通過聲音互動、生境場景營建、互動翻版,展現西甯湟水濕地公園“春、夏、秋、冬”的生态美。
同時,校内還開通了讓濕地走進校園、讓校園走進濕地的雙向通道,将有效實現志願服務與綠色研學、社團活動的有機結合。
“我國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對濕地生産、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種需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司長吳志民表示,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公衆濕地保護意識不斷增強,濕地保護修複力度不斷加大,濕地生态狀況持續改善。目前,全國28個省區市先後出台濕地保護法規,建立了602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00餘處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率達52.65%。
國家植物園:
科普課堂打卡地
邂逅林間精靈,植物種子找媽媽,花言葉語,還有“莖”然是你……周末,許多孩子徜徉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的華南國家植物園,吸引他們來這裡的是“能學到知識”。
從熱帶雨林到高山植物,從奇花異果到沙漠植物景觀,華南國家植物園每一個景點園區,都在講述與科普有關的故事。它們既是假日休閑的打卡地,又是科研科普的課堂。
有“中國南方綠寶石”之稱的華南國家植物園,是繼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後,今年國務院批複同意設立的第二個國家植物園。
廣州華南國家植物園的落羽杉。圖源:視覺中國
“見血封喉樹”、承重30公斤的王蓮、大蒜味兒的蒜香藤、“空心樹”……在熱帶雨林溫室,遊客在看到許多有趣植物并了解它們的特點後,不時發出驚歎聲。
“這裡是一本書、一堂課難以實現的自然教育。”科普講解員介紹說,讓孩子走進自然,輕松學習動植物生存的智慧,感受生命之美,聽大自然給你講故事。
“建立國家植物公園,不僅帶來了生态保護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也帶來了全民共享的‘自然課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稱,兼有科研、教育和遊憩功能的國家植物園,将為公衆提供更多走進自然、認識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為全社會提供優質生态産品和服務。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胡利娟
編輯:毛夢囡
審核:王飛
終審:陳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