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膠集團突破傳統農業生産驅動,加快科技布局——
牽住科創“牛鼻子” 打造“五型”企業
■ 記者 吳思敏 通訊員 谷家福
150株橡膠樹,3名工人,20分鐘割完,每株樹每刀産量最高達219克,幹膠含量達31.5%以上。這是海膠集團陽江分公司大豐片區第二生産隊進行氣刺割膠、針刺采膠的試驗結果。
膠園晨曦。
今年以來,海膠集團加快科技布局,從體制機制上進行改革,組建海南中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明确提出向科技創新成果要生産力;在種植端、采膠端、加工端等方面加入科技元素,推動全産業鍊優化升級;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打造國企擔當型、創新驅動型、質量效益型、制造服務型、環境友好型的“五型”企業。
這是一種審時度勢、打破常規的智慧與勇氣。
連續七年,天然橡膠市場疲軟,低迷持續,膠工生産積極性不高,造成部分膠園被棄割。海膠集團新一屆董監高團隊清晰認識到:技術革新将是突破傳統農業生産驅動,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手段。
“天膠産業以往按照傳統方式生産和發展,缺乏有影響力的技術革新,這必将逐漸落後于時代潮流。”海墾集團副總經理、海膠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任飛表示,科技創新對海膠集團的貢獻是革命性的,有助于海膠從外延式向内生式發展轉變。
科技創新從來不是一場靠單打獨鬥就能取得勝利的戰鬥,良好的機制體制是基礎,海南中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組建,公司效益與人員績效、薪酬直接挂鈎,改變了從前科技投入的産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實現産業化、創造市場價值的能力不足的局面。
産學研合力攻關,是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的手段之一。在生産種植端,海膠集團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合作,引進高産、速生、林相一緻度高、抗性優良的橡膠樹組培苗,改變了100多年來我國人工栽培橡膠樹使用實生苗和芽接苗的曆史,目前種植面積共計1500餘畝。
“組培苗對比同期芽接苗增産30%,幹含産量提高兩個百分點以上。”在海膠集團龍江分公司培苗示範基地,該公司生産技術部部長何興輝高興地說,這些被稱為“橡膠領域的克隆樹”蘊藏着驚人的潛力。
在采膠端,幾十年來,膠工沿用的是半夜“點燈割膠”的方法,不僅勞動時間長、強度大,也對膠工的割膠技術有比較高的要求。如今,在膠工短缺的特殊時期,海膠如何突圍困境,穩定膠工隊伍呢?
今年5月,300台智能割膠機器人在海膠集團紅光分公司和海膠集團廣壩分公司鋪開試驗,試驗面積共10畝橡膠林。海膠集團農旅事業部副總經理白先權表示,這是天膠産業的一場革命性改革,能引領天膠産業朝着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目前,經室内外試機,割膠機基本具備割膠、無線操控、電腦APP操作、機器故障回饋與監控、基本仿形性等功能。但距離大面積投産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
海膠集團全自動智能割膠系統。吳天奧 攝
今年9月,海膠集團正式試驗氣刺割膠、針刺采膠的“雙刺割膠法”。海膠集團高級農藝師黃學全介紹,就目前的試驗結果而言,該割膠法的生産效率比傳統割膠法提高了三分之二以上,如一個樹位300株樹平時割膠需要5個小時,現在隻需一個半小時,膠工在前半夜就可以完成工作。“此外,該方法操作簡單,對膠工的技術性要求不高,也将有力解決膠工短缺問題。”
在加工端,橡膠加工時所産生的異味和污水是個“老大難”問題。為此,海膠集團與專業科研機構攜手研發出膠水凝固、橡膠補強、多項濕法混煉等技術,以期讓加工環節更環保,目前膠水凝固技術已進入中試階段。此外,面對更新的橡膠木材加工問題,海膠集團下屬的海墾林産集團已完成橡膠木碳化木木地闆、橡膠木浸漬改性木地闆的産業化生産和市場推廣工作,在橡膠林木深加工領域有創新突破,提升了品牌價值和經濟價值。
海膠集團還緻力于在高端制造方面進行科技創新:推進橡塑新型輕量化車船材料制造和橡膠瀝青路面技術推廣,加大高鐵、高端汽車等領域的橡膠元器件的研發和應用力度,加快推進白堅木皮醇、橡膠蛋白、橡膠營養液等橡膠醫藥的開發與試驗生産,以創新驅動核心技術能力提升,形成富有活力、運行高效的産學研協同創新體系。
“天然橡膠是海墾集團承擔的兩大國家戰略之一,不管市場形勢如何嚴峻,經營壓力多麼巨大,我們都要堅定橡膠主導産業的地位不動搖,借助科技創新手段,實現橡膠産業的可持續發展。”王任飛表示,海膠集團将緻力于由原來的傳統農業生産驅動,向科技驅動和市場驅動轉型,力争成為亞洲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産、加工、貿易企業。
編輯|許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