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還是和宗教有關。不知大家注意到一個現象嗎,西方的家長給自家孩子取名字,大多取自《聖經》裡的西洋神,男孩、女孩都是如此。這個現象的啟示是什麼?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文化對人類文明究竟有何意義?
自從人類從動物界進化出來的那一天起,宗教就已經産生了。隻不過人類早期的宗教不是現代意義的高級宗教,像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而是比較樸素和原始的宗教。這種現象類似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信仰,像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巫術信仰、泛神論。
居住生活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應該知道,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所信仰的山神、河神、林神等,都屬于自然崇拜,即是把自然界某種植物或動物當成自己的祖先來源,這是一種原始的宗教意識。
比如中華民族的子孫經常把龍的形象看成祖先或神靈的象征,這也是一種圖騰崇拜或宗教意識。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的所有元素都起源于宗教,這種說法并不誇張。比如人類早期的勞動生産、技藝技術、文學藝術等形式都和原始宗教有關,屬于宗教生活的不同表現。
像我國半坡氏族出土的人面魚紋陶盆,表面看似一圈人在圍着跳舞,其實這是一種巫術儀式。這種儀式要麼表達慶祝豐收的喜悅,要麼表達對神靈或祖先的祈禱之意。總之,其中肯定包含宗教意識。
所以人類早期的所有文化形式都包含在宗教裡,隻是到了後來才分化出來,産生了所謂的技藝、道德、經濟、藝術等等。
有人說中國文化缺少宗教精神,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很準确。早在先秦時期,即堯舜禹夏商周時期,中國文化同樣包含宗教,而且是豐富的宗教内容。
比如關于夏商周朝代的起源,都和宗教傳說聯系在一起,這也是一種宗教意識。像關于商代的起源:“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即是說商代的祖先和玄鳥崇拜有關。再如周代氏族把自己的祖先和神秘的“上帝”相聯系,這也是一種原始的宗教意識。
中國曆史進入春秋時期,傳統文化中的宗教因素才慢慢淡漠,代之而起的是著名的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多數抛棄了中國文化的宗教元素,更多立足于世俗和國家層面思考問題,較有代表性的當然是儒、墨、道、法諸家。
除墨子學說包含一些宗教元素外,儒、道、法家理論基本主張無神論:他們要麼強調道德修身,要麼強調回歸自然,要麼強調依法治國,裡面的宗教元素已經非常稀少。
除了中國文化外,世界上的大多數傳統文明都和宗教有關,如埃及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古印度文明、兩河流域文明、猶太文明。
直至今日,非洲北部地區、澳大利亞、南美洲以及某些太平洋小島還保留着古老的宗教文化。
這些現象說明,沒有宗教文化的孕育和奠基,人類其他文化元素是不可能産生的,也不會出現後來的道德、科技、文藝、經濟等文明分支。
還有一個問題,有人經常以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為根據反對宗教,這種看法應當辯證看待。
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産生于19世紀中,這個世紀剛好是西方資本主義蒸蒸日上的時期。作為革命思想家的馬克思同情無産階級的苦難,主張以階級鬥争方式推翻資産階級,建立共産主義社會。這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人類一直在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
客觀而論,馬克思反對基督教的主要緣由是政治層面的考慮,而不是其他層面,如道德倫理;換言之,馬克思反對基督教關于上帝拯救人類的思想,主張無産階級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無産階級應該積極行動起來,以暴力推翻資産階級。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反對基督教上帝的根本所在,就像《國際歌》所表達的意思:世上本沒有救世主,無産階級應當自己解放自己。
從學術層面而言,評價基督教信仰及其文化不能僅從政治層面,還包括其他層面,如道德倫理。
很多人都知道,自從基督教傳入歐洲後,西方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文化的幾乎所有層面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響,像道德、經濟、科學、政治等等。可以說,如果沒有基督教的影響,西方文化絕對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人起名字喜歡和吉祥、快樂、美好的事物聯系起來,像“美”“泰”“祥”“和”“花”“麗”等字眼。
西方人也一樣,隻不過西方人給孩子起名字不是取自生活中的世俗之物,而是來自《聖經》中的西洋神,像男孩子的常見名字“保羅”“彼得”“約翰”,女孩子的常見名字“瑪麗亞”等。這個例子說明,基督教對歐美人的生活産生了多麼廣泛、深刻的影響。
當然,世界上的高級宗教不僅是基督教,還包括其他像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道教等形式,這些宗教不僅塑造着特定民族的文化氣質和心理,還影響着人們的現實生活,甚至支配着人們的心靈和精神世界。
人們常說,人畢竟不同于動物:動物沒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人類離不開精神和情感生活。雖然人類的精神生活多種多樣,如家庭、親情、友情、愛情等,但有一種精神生活一直很重要,這就是宗教。
比如目前基督教的信徒人數已經超過20億,如果再加上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道教、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宗教等,這個統計數字是相當龐大的。
當然,編者此文的目的并不是鼓勵宗教,而僅是分析和指出人類宗教文化的一些經驗現象和思想事實,以此揭示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