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抱拳禮”的外在要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抱拳禮”的内在精神内涵。
“抱拳禮”起初是一種武術實踐活動中的禮節現象,随着武術實踐和理論體系的完善,“抱拳禮”逐漸上升到了文化倫理道德的高度,同時它又是一種理想武術人格的模式,為習武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了目标和典範。“抱拳禮”要求:并步站立,左手四指伸直并攏向後伸張、大拇指内扣為掌;右手五指卷緊,拇指壓于食指、中指第二指關節上為拳。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兩臂撐圓,拳、掌與胸間距離為20~30厘米。“抱拳禮”既表現為外在的行為,是禮貌和禮節,又表現為内在的精神: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謙虛,虛心向對方請教,永不自大;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會友;左掌四指并攏,寓意四海武林團結奮進;兩臂屈圓,寓意天下武林和諧統一于一家。
二、“抱拳禮”體現了儒學的内外觀
“抱拳禮”要求“拳”、“掌”在胸前相抱,就是寓意“崇文尚武”、“内外合一”。這兩個方面對習武之人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在這種全面發展思想的影響下,武術把練意、練氣、練力視為武術練功的三要素,要求“外練手眼身法步,内練精神氣力功”,通過徒手或借助器械的身體運動來練形養神,達到強健體魄、完善人格的目的。傳統武術中的氣功、八段錦、太極等均強調“身心合一”、“神形兼備”、“形、神、意、氣、力”統一。即“以心會意,以意調氣,以氣促形,以形合神”,“形帥氣,氣帥形,形随氣騰”。所以說:“形神統内外兼修”,一直是中國武術的宗旨。另外,人們總愛把武術活動納入倫理道德和文化修養的軌道,認為武術活動是習武者個人的道德、操守、氣質、人格以及文化修養的一種表現。武術文化中明确顯示出了人應該是身心全面發展的,強調武術活動的參與者應是精神健全、道德完善和體魄強健的全面發展的人,武林高手更被視為善與美和諧統一的典範而受到人們的崇拜。任何一個習武者在習武活動中都應加強自身内在的道德文化修養,培養高尚的情操,鍛煉完善的人格,是體用合一,明體達用,内聖外王的統一,這是正統儒學的一貫主張。一個習武之人,如果隻是一味地練武而不努力豐富與提高自己的内心境界,即使外在的武功再高,也隻不過是一^缺乏文化内涵的“武夫”。在習武的實踐過程中,“抱拳禮”每時每刻都在提醒着人們,“内外合一,形神兼備”才是練功宗旨。
三、“抱拳禮”體現了儒學“仁”的觀念
“抱拳禮”中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會友,左掌四指并攏寓意四海武林團結奮進,充分體現了武者應該尊重對手、相互團結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了儒學中“仁”的觀念。“仁者,人也”乃是孔子對仁所作的最全面最精确的诠釋。其字面意思是說,仁就是要像人那樣去生活;進一步具體說,仁就是自覺不懈地追求理想人格,從而超越動物性自然人格的人生實踐。簡言之,仁就是人的理想人格化。仁即人的理想人格化的具體實踐,分為主觀修己與客觀待人兩個方面。主觀修己是根本,理想人格化必須從自身做起,但又須與客觀濟衆相結合,以期實現整體社會的理想人格化。“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識,這也是習武者最高層次的品德追求和德行的最高境界。仁的基本含義就是用廣博的愛心去愛一切人,仁的核心是悌,要求習武者具有師慈徒孝、兄賢弟恭、朋親友愛。忠恕則是為人之方,要求習武者忠于師門,更廣義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業、民族和社稷,要與人為善以愛人之心寬恕他人,求及安甯祥和。
四、“抱拳禮”體現了儒學的“勇”的思想
“抱拳禮”中右手握拳,寓意尚武,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止戈為武”的思想。漢字的“武”字是軍事的統稱,是對暴力的文字概括。将“止”和“戈”組合在一起而形成“武”,恰恰表現了古代中國發達的武德哲理。從道德角度來看,“武力”隻有以制止、消滅暴力為目的,才是符合道德準則的軍事行為。孔子主張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他教育的目标就是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他認為治理國家隻靠德治,沒有武力是不行的,于是提出了“足食足兵”,才能完成一個國家對内對外的職能,才能立于不被别國吞并的危險境地。孔子主張武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軍事體育的内容,孔子門生武藝高強者就有不少,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一員猛将。孔子所謂的“仁人”,即“成人”,是指尚禮有德、大智大勇、精熟六藝的完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