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對某樣物品有着特别的執念,枕頭、毯子、公仔、衣服……有的一定要抱着才睡覺,或者走到哪都要帶着,而且壓根不讓你洗。
(我家女兒從出生有一個四季毯,想吃奶了就咬這個毯子。斷奶之後也必須有毯子才能入睡,不管冬天夏天都不能離開她。@指尖花涼)
這些帶着濃濃原味的小東西,對孩子來說,是強大的精神依賴。這種依賴甚至可以延續到成年。
曾經有個真人秀選手說:23年來,睡覺時他都必須要抱着小熊,還必須要用嘴去蹭小熊的耳朵。即使小熊已經破破爛爛,他都舍不得丢。
除了小物件,還有的是對媽媽的某個部位特别固執,比如頭發、咪咪、肚子……
(我家寶貝兩歲了,還在摸咪咪了,不過不是摸我的,誰哄他睡覺他就摸誰的,他奶奶他爺爺他爸爸一個不落。@貓在念)
(我家孩子喜歡摸着肚子睡覺,晚上醒來也必須摸着,才能繼續進入睡眠。@A小丸子)
對于孩子的這些行為,媽媽心裡多多少少都有點擔心:
01:我該不該阻止?
02:如果任由孩子這麼固執,孩子會不會變成戀物癖?
孩子為什麼會戀物?
其實在孩子迷戀某種物體的背後,是他們對安全感和母愛的渴望。
對于孩子而言,這些毛毯、公仔都是安全感的源頭,它們會帶來溫暖而熟悉的感覺,讓他覺得,媽媽一直都在身邊陪着。
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把這些物品歸類為“過渡性客體”。
對于孩子而言,「過渡性客體」就是他心中穩定母愛的一個象征。它甚至比母親更重要,是兒童“幾乎無法切割的一部份” 。
常被用來代表過渡性客體的物品包括一條毯子、一件舊衣服、柔軟的玩偶或是呀呀兒語、不斷重複的動作等 ( 有些兒童甚至會創造旁人無法理解,但對其有特殊意義的話語 ) 。
可怕的不是孩子戀物,而是孩子已經釋放出需要「陪伴」和「愛」的信号,家長要麼忽視,要麼強行剝離,就是不能在匆忙中停下腳步,好好抱抱他們。
有的會嫌棄他們的毯子、娃娃太髒,偷偷拿去丢掉……
有的甚至會當面粗暴地剪掉孩子們的心愛之物,
“你都這麼大了,還整天抱着這些,丢不丢人!”
還有的反其道而行,覺得既然孩子那麼依戀這些東西,隻要孩子哭鬧的時候,把東西塞給他們就好了,自己樂得輕松。
“有它陪你就好啦,讓媽媽做點自己的事情”
那些有着「小怪癖」的孩子,其實更需要被愛。
孩子戀物應該幹預嗎?
每個孩子都需要安全感,戀物隻是孩子成長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家長完全不必驚慌,更加不用幹預。我們隻需要做的就是:滿足
把這個物品當做寶寶的特殊小夥伴,和寶寶一起重視它,讓孩子感受到他不僅可以從小夥伴那裡得到安全感,也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源源不斷的關愛,每天抽出時間和孩子相處,多擁抱、陪陪孩子,給他安全感,分散他對依戀物品的注意力。
孩子喜歡摸媽媽咪咪怎麼辦?
對于有些孩子摸媽媽咪咪睡覺的習慣,随着孩子的長大,會讓媽媽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想方設法想改掉孩子這個習慣。
采取的方法要麼是直接打手,要麼是恐吓或羞辱:
“都這麼大了,害不害臊”
但是其實對孩子來說,對媽媽乳房,并不會參雜任何不良的想法,在他們的小腦瓜裡,隻想把媽媽留在身邊。
媽媽可以借助一些介紹身體的繪本來告訴孩子,媽媽的neinei是一個隐私部位,除了自己,别人不能看也不能摸,比如《乳房的故事》《媽媽的乳房》。
更重要的是,無論摸不摸,你都很愛很愛他……
不責罵不呵斥,用愛這個化骨綿掌,化解所有的尴尬。
精彩媽媽說:
有一本關于舍棄的繪本叫《我喜歡的小毛毯》,故事裡的豆豆有一條心愛的小毛毯,她甚至制定了“和小毛毯永不分開”的計劃,有一天她不小心弄丢了它,于是
全家人都來安慰傷心的豆豆。
爸爸給豆豆多講了兩個睡前故事。
媽媽給豆豆端來了熱牛奶幫她入睡。
哥哥把自己第二喜歡的泰迪熊借給豆豆玩。
後來,豆豆就完完全全忘掉了她的小毯子。她漸漸明白了,她真的長大了,大到再也不需要她的小毯子了……
其實讓豆豆放下小毛毯的,是家人之間滿滿的愛……
《我喜歡的小毛毯》
精彩媽媽說:
總有一些事物是孩子們戀戀不舍卻漸漸淡忘……
孩子對物品的依戀,其實是對爸爸媽媽的渴望,這份渴望珍貴而又短暫。
孩子終将長大,父母和孩子之間,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别離……
請珍惜這段孩子最需要你的美好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