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唐某珺,1988年出生于廣西上思縣的一個農村家庭,今年34歲了。從2009年起,他連續高考15年,其間曾被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名校錄取,但因“執着”于自己的清華夢而放棄入學,直到現在仍是一名高中畢業生。
同是出生于1988年的劉秀祥,出生于貴州望谟縣的一個農村家庭,今年也34歲了。2007年,劉秀祥第一次高考失利,但沒有氣餒,複讀再考,第二年考上了山東省臨沂大學,然後他就愉快地“背着母親”去上學了。2012年,劉秀祥大學畢業回老家,當起了一名教師,現在已是當地一所高中的副校長。這期間,他獲得過“全國最美教師”“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稱号,2022年10月,劉秀祥光榮地坐在了人民大會堂的禮堂裡,參加全國最高級别的會議……
兩個同年出生的同歲人,在高中畢業後的14年裡,唐某珺一直徘徊在複讀、高考的路上;劉秀祥,則考上大學就上,大學畢業就工作,現在已經成為“大山深處孩子的守夢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青年楷模……
兩個同歲人雖然都出生在偏僻農村的貧困家庭,但相對于4歲就失去父親、10歲起挑起家庭重擔、與精神病母親相依為命的劉秀祥來說,唐某珺應該算是幸運的,至少2016年他父親去逝時,已經18歲了,已經成年了,至少他的母親是健康的,還能為他做飯,至少他不用一邊照顧母親一邊上學……
兩個同歲人都上過中央電視台,唐某珺向人講述的是自己複讀的艱辛和對夢想的“執着”;而劉秀祥講述的則是不畏生活艱難,奮勇向前沖的進取……
兩個同歲人都相信讀書能改變命運,劉秀祥通過奮鬥驗證了這一真理,而唐某珺卻總是徘徊在高考的繭殼中,夢想着一考成名……
兩個同歲人都有夢想,劉秀祥的夢想是“照顧好母親,走出大山,過上好生活”,而唐某珺的夢想則“我要上清華”……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這是一個真理,但這個改變需要不斷利用所學知識,助力前行,不斷汲取新知,才會助其成功。
如果把“改變命運”寄托于所上的大學上,把“知識力量”囿于在高考的繭殼,不達目标,絕不罷休,那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夢想無異于空想、幻想!
一個人應該有夢想,但要讓夢想照進現實,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幹,更需要向前走,不斷前行才有光明!
兩個同歲、同命人,在14年的光陰裡,選擇了不同的路,走向了不一樣的人生。
兩個人的故事對我們學生和家長的啟示就是:人生要有夢想,前行才有希望,奮鬥才能成功!但如果認不清自我,量力而行,一味地執着在夢想裡不能自拔,夢想便永遠不可能實現!
說得再直白一點,如果考生首次高考失利,未達目标,可以選擇複讀。複讀确有作用,确能提升成績,也确有可能是助你實現夢想的一個途徑。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高考不是萬能的,更非是通向人生成功與幸福的唯一通道。如果首次高考不能如願,複讀一年情有可原,複讀兩年也可理解,複讀三年尚能接受,但事不過三,一個人若是已複讀13年,被錄取到上海交大這樣的全國一流名校而不讀,仍要執着于自已的夢想,那一定是精神出了問題!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