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是臨床最常見的表現之一
因此很多人并不重視
近日,浙江甯波一醫院接連收治了
3名患有貧血的女性患者
沒想到相繼被查出患有腸癌、骨髓瘤
43歲女子貧血以為是缺鐵
一查竟是骨髓瘤
從年初開始,43歲的李女士幹家務活時常覺得沒力氣,有時還會頭暈。雖然程度較輕,不影響日常生活,但長時間的乏力還是讓她十分苦惱。李女士認為自己的症狀是由貧血所緻,便自行購買了補血藥。不過一段時間用下來,效果并不理想,症狀絲毫沒有改善。
于是,李女士來到甯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鄞州人民醫院)血液科住院,想好好治療一下。醫生為李女士完善了相關檢查,其中血常規報告驗證了李女士的想法,的确是貧血。可是,李女士既沒有慢性病,鐵蛋白、葉酸、維生素B12這些造血原料都很正常,風濕相關抗體也都是陰性,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該院血液病專家陸滢主任醫師看了李女士的檢查報告發現,免疫球蛋白明顯升高,結合胸部CT提示雙側骨質破壞的結果,陸滢初步判斷李女士可能得了多發性骨髓瘤。李女士很吃驚,貧血不就是缺鐵性嗎,怎麼會和血液病扯上關系?
陸滢主任醫師解釋,貧血的病因有很多,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生成不足,二是丢失或破壞過多。老百姓口中的“貧血”,大多是缺鐵性貧血,也是最常見的貧血。除了這個病因,骨髓有效造血細胞減少、慢性腎髒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等均可以導緻貧血。
最終,李女士骨髓穿刺活檢的結果證實了陸滢主任醫師的判斷。進一步完善免疫固定電泳等相關檢查後,李女士被确診為多發性骨髓瘤。這是我國第二大血液系統腫瘤,絕大多數患者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骨痛而就診于骨科,部分患者可能因為腎功能不全就診于腎内科,少部分僅表現為貧血而至血液科就診。這些患者往往不把貧血放在心上,極容易被忽略。
幸運的是,李女士在鄞州人民醫院血液科中心經過化療後,乏力好轉,各項指标也恢複正常,并已順利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陸滢主任醫師提醒,貧血病因不同,治療原則不同。若出現乏力、頭暈、耳鳴、皮膚黏膜蒼白等貧血症狀,應及時就診,需要找出貧血病因,積極治療。
兩例貧血花季少女
都被腸癌纏身
20歲的女孩小雪(化名)近日出現腹痛,來到鄞州人民醫院消化内科就診。沒想到,檢查結果讓全家人措手不及,她被醫生确診為結腸癌中期。
據了解,小雪從半年前開始時常感覺頭暈乏力,每個月的例假量也變多了:“我以為是貧血所緻,寄希望于通過紅棗、豬肝等食物來改善。可幾個月下來,貧血症狀反而越來越嚴重。”上周她突然出現腹痛難忍,才前往就診。
檢查發現,小雪患有嚴重貧血,血紅素隻有7克,醫生詳細詢問病史,懷疑這不是普通的貧血,随即為她安排了詳細檢查。果然,腸鏡檢查發現,小雪結腸肝曲有個雞蛋大的腫瘤,證實為結腸癌。所幸的是經過醫生的積極手術,現已出院回家休養。
據小雪的主治醫生史久煜副主任醫師透露,近日他還接診了一位24歲少女小麗(化名),也是因為貧血、腹痛來就診,結果也被查出結腸癌。
年紀輕輕怎麼會得結腸癌?在排除遺傳因素後,醫生分析病情認為這可能與她們平時的飲食習慣有關。兩位女孩都喜歡吃燒烤,燒烤類食品中的3-4苯并芘是一種緻癌物質,長期食用可能為結腸癌埋下禍根。
據史久煜介紹,右半結腸癌由于腸腔較寬,較少發生腸梗阻,常表現為貧血、消瘦、乏力,症狀比較隐匿。他提醒,出現貧血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血常規檢查,明确病因再對症治療。尤其是有結腸癌家族史,平時喜歡吃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飲食,少運動的人群,出現不明原因貧血更要引起重視。
“近年來,腸道腫瘤患者逐漸年輕化,跟年輕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缺少鍛煉有關。”史久煜介紹,保持适量運動,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能促進腸道蠕動,降低腸癌的發生幾率。
另外,定期的體檢,對腸癌的篩查非常有必要,大家應認識到腸癌篩查的必要性。他建議40歲以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群盡早進行一次腸鏡檢查;50歲以上的正常人群,也應每年一次進行腸鏡檢查。
來源:甯波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