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孩子講述親人離世?孩子們常常對他們的悲傷保持沉默,甚至直到成年,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如何給孩子講述親人離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如何給孩子講述親人離世
孩子們常常對他們的悲傷保持沉默,甚至直到成年。
關鍵點
孩子們默默的悲傷,這可能會讓我們誤解孩子的實際情況。
想象可以讓孩子與死去的人重聚。
孩子可能不會有意識地記住一位慈愛的父母,但他們會受到關于他們養育的内隐記憶的引導。
失去重要的人可能會激發孩子的尋求反應——重新團聚的嘗試。
過去的理論家認為,幼兒不可能哀悼,因為兒童無法将現實與希望分開。因此,他們無法放棄再次找到失去的父母的執着幻想。
但最新的研究證明,當孩子們失去親人并要求(想象)失去的親人回歸時,他們表現出了對不可挽回的痛苦的意識,但他們也在朝着接受現實邁進。孩子最終會容忍放棄死者的想法。
但是,在悲傷的沉默這方面,尤其是在兒童中,他們記得、哀悼,但不太可能告訴我們。簡單的說就是他們不會“克服”這種重大的損失。
雖然孩子們最終會意識到不可挽回,但是在童年時期,關于親人在場(還活着)的豐富想象可能代表了一種應對機制,以應對他們在孩子生活中的缺席。
這種死亡與生命之間難以捉摸的心理關系(想象)是一種認知過程,它使人類能夠構建視覺、感官或想象的場景,否則這些場景會存在于記憶中。這些想象可以具有與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和運動相關的感官品質。它們也出現在我們的夢中。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創建圖像,讓我們與死去的人重聚。
早期的理論家并不認為失去父母的孩子可能會在他們承認父母永遠不會回來之後很長時間繼續與父母的聯系。孩子們利用想象力和意象,讓他們的親人在清醒生活和夢境中都保持親密。他們在克服悲傷的過程中掙紮,因為他們從未真正克服它;相反,他們默默地繼續與死者的聯系。
就像成年人記得理想化的已故親人一樣,孩子們也傾向于理想化已故父母。無論理想化與否,在孩子的創造性思維中,已故的父母是孩子認識的人,其形象繼續指導孩子的生活,無論好壞。
七歲以下的兒童缺乏能夠進行長期記憶存儲的完全發達的大腦結構。因此,在童年早期失去父母的成年人可能會感歎沒有父母的記憶。但是,内隐記憶(無意識記憶、感官記憶)不會出現這種相同類型的缺陷。因此,與父母關系的各個方面仍然存儲在孩子的内隐記憶中,因此,盡管我們可能不會有意識地記住一位慈愛的父母,但我們會被我們對他們養育的内隐記憶所引導。
我們經常将悲傷和尋找失去的親人融合在一起。尋找丢失的東西,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共同的主題。
然而,事實上,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可能會激發孩子的尋求反應——重新統一的嘗試——這在以前甚至現在都被認為是一種病态的經曆。這種尋求行為的形式可能是,例如,在路上的車裡、在遠方或在夢中“看到”他們失去的親人;甚至有流浪的沖動。提醒所愛之人所激發的情緒通常會激發孩子尋求,因為他們正在尋求與生活中想要和需要的人重聚。
其他經曆過失落的孩子可能會沉浸在日常活動中。其他一些人可能會表現出他們的情緒狀态,在他們的生活中,成年人可能會将其視為行為問題或抑郁症。
一個12歲的男孩說他的狗已經死了,他想知道該怎麼做,因為他不能和她說再見。他補充說:“我認為我永遠無法用她剩下的東西填滿我的心。”
一名13歲的女孩說,自從她媽媽幾年前去世後,她的爸爸就試圖同時成為媽媽和爸爸,并補充說,“但總感覺好像少了點什麼。”她問:“我怎樣才能讓我媽媽活過來?”這幾乎是所有孩子都在努力思考的他們必然會經曆的過程。
孩子們以自己的方式哀悼,他們經常通過持續的聯系讓失去的親人與他們在一起。他們不一定放棄對死者的強烈依戀,而是經常使用想象來幫助自己,想象他們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跌倒時感到失望,悲傷時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