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就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占據着相當重要的位置。隻要談到中國文化,就無法避開“四書五經”。讀了十幾年書,如果連“四書五經”都說不太清楚,這輩子也能過,隻是有點兒對不起我們的老祖宗了。
一、四書
“四書”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著作的總稱。因為它們分别處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也稱為“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四部著作經過漫長的歲月洗禮,到了南宋被著名學者朱熹将其編在一起,并撰寫了《四書章句集注》,從而為金子的本色集中綻放,如日中天。朱熹所編訂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在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
1、《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移到了“四書”之首,便于由淺入深修學。
2、《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之手。孔子去世後,儒家分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從師承關系來看,子思學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學于子思;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學派”的說法。後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聖”。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緻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為題了。
3、《論語》,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
4、《孟子》,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内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之書。
二、五經
“五經”就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著作的總稱。這裡要指出來的是,先秦時是六經,其中的《樂經》失傳了,學者認為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一把火燒的。《樂經》沒有了,不過後來曆代又有許多著作進入“經”的行列,如“七經”“九經”“十一經”“十三經”等。其實,“五經”的排序如果按照成就的曆史的早晚論,應是《易經》《尚書》《詩經》《春秋》《禮記》。
1、《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漢朝毛亨、毛苌曾注釋《詩經》,因此漢後《詩經》又被稱為《毛詩》。中國第一本詩歌集。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集,内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2、《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曆史文獻彙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一千五百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内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其實“詩書”可能是分别指《詩經》《尚書》。
3、《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今天的《禮記》是西漢禮學家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叫《小戴禮記》。古時稱贊人“知書達禮”,其實“書”、“禮”可能是分别指《尚書》、《禮記》。
4、《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ト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内蘊的哲理至深至宏。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5、《春秋》,也叫做《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等,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曆史著作,以魯國的曆史為主。相傳由孔子修訂而成。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曆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有“春秋三傳”,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其中《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但可能應是魯國曆代史官所成。它的取材範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文/蔡驷讀曆史 圖/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