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審稿:章肇敏,食品科學碩士,高級工程師
“想要瘦,一定要少吃主食!”
“主食吃太多,是變胖、導緻糖尿病的元兇!”
在我們的傳統飲食中,很大一部分是由米、面這些主食組成的。
但幾年來,關于主食的說法越來越多,比如吃太多主食會導緻肥胖、糖尿病要少吃主食等等。
但不吃主食對健康真的好嗎?此前,柳葉刀發布的一項研究證明:主食與壽命有明顯的關聯,吃太多、吃太少都不行!
主食吃太多、吃太少都影響壽命!
2018年,一篇發表在《柳葉刀·公共衛生》上的綜合研究顯示:不吃主食(碳水化合物)可能會影響壽命,使壽命縮短。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選取了15428名年齡在45-64歲的志願者,然後對碳水化合物與死亡風險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死亡風險呈U型關系:
1. 當攝入主食(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占比在50%-55%的時候,死亡風險最低。
2. 當攝入主食(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占比<40%,以及>70%的時候,死亡風險都會增加。
總的來說,主食(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的比例小于全天攝入總能量的40%或者大于全天攝入總能量70%,都會增加死亡風險,縮短壽命。
此外,對于不同年齡的人來說,對于主食攝入量的需求也有不同。
2020年11月,來自悉尼大學和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學者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證實,主食的攝入量與不同年齡的死亡率有明顯關聯。尤其在50歲後,适當增加主食攝入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961~201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及103個國家和地區的1879份死亡率情況,證實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的比例,可有效預測不同年齡的死亡率。研究發現:
1. 20歲以下,蛋白質供能占比16%,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功能各約占42%,死亡率最低;
2. 20歲以後,逐漸增加碳水化合物,逐漸減少脂肪供能比,蛋白質變化不大;
3. 晚年時(男性約60歲,女性約70歲),蛋白質供能降至11%,脂肪供能比降至22%,而碳水化合物占比增加至67%,這時死亡率最低。
米飯、饅頭,到底哪個更健康?
北方人喜歡饅頭,南方人熱衷米飯,兩者作為最重要的主食,很多人都會糾結到底是吃饅頭發胖,還是吃米飯發胖?那個會更影響血糖?哪個更有營養?
1. 米飯VS饅頭,哪個更有營養?
其實,米飯和饅頭的營養成分總體相差不大。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第2版)的數據,同等重量的稻米(大米)和小麥粉(特精粉)含有的三大營養素相差無幾,同時其他營養素如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鐵、鈉等的含量也基本類似,因此,從營養角度來看米飯和饅頭實際相差不大,不必過于糾結。
資料:健康時報
編輯:李 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