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反被訛真實演繹?網絡上熱傳的濟南“扶老人被訛”事件反轉了根據槐蔭區交警大隊在元旦發布的情況通報,自稱“扶老人被訛”的張某某與摔倒的馬某發生過刮擦事故,并造成後者受傷,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扶老人反被訛真實演繹?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扶老人反被訛真實演繹
網絡上熱傳的濟南“扶老人被訛”事件反轉了。根據槐蔭區交警大隊在元旦發布的情況通報,自稱“扶老人被訛”的張某某與摔倒的馬某發生過刮擦事故,并造成後者受傷。
這是公安交警部門調查取證、對兩車痕迹檢驗鑒定之後還原的基本事實。據媒體報道,張某某已經表示接受警方的鑒定結果,承擔相應責任。如果用最大的善意去揣測,張某某之所以肇事之後“不認賬”,也許是他當時并沒有覺察到刮擦的發生。但是,張某某如此輕率地咬定對方訛詐,也很難讓人不去揣測,他是不是為了推卸責任炮制了“扶老人被訛”的劇情。
“扶老人被訛”事件屢屢發生,确實讓人憤怒,以至于有人很偏激地抱怨“老人變壞了”。張某某的“現身說法”很精準地碰觸到輿論敏感點。網上意見最初幾乎是一邊倒地支持張某某,并對馬某家人進行了激烈的指責,似乎從舉手投足之間就可以看出誰在撒謊。而警方的鑒定結果證明這種看肢體動作和說話表情的推斷隻是“疑鄰盜斧”。
一起刮擦事故不僅造成老人受傷,還讓其家人飽受輿論讨伐。需要為之反思的不應該隻是張某某,還有正義感一度爆棚的網絡讨伐者。視頻中,馬某的家人面對張某某的指責時确實口不擇言,表達了一些不恰當的觀點,比如“怎麼不見其他人好心呢”。但是,在雙方當事人都沒有拿出有力證據之前,網上的所有讨論都是不明真相的“圍觀”。此時,理性的态度應該是“坐等真相”。遺憾的是,很多人沒有克制自己急于表達和批評的沖動。網絡上許多尖刻的批評像流箭一樣,跑在了真相的前面,最終誤傷了無辜。
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批評來得太快,對真相的挖掘就會顯得太慢,這也是自媒體時代難以避免的缺陷。對于事關社會公德的事件,固然不能隻滿足于做“吃瓜群衆”,但是也不能養成一聽就信、一戳就炸的“鍵盤俠”風格。一次反轉也不能保證今後再無“扶老人”被訛事件發生。我們由此得出的經驗應隻能是,“摘下眼鏡”以理性的目光審視網絡熱點,在沒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讓自己成為自以為是肆無忌憚的批評者。
在網絡上享受快意批評的同時,也當恪守言論自由的邊界,那就是不能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權益。不顧真相的批評很容易淪為诽謗、侮辱,觸及法律底線。唯有對自己的言論負起責任,才會在網絡上真正懂得克制。所以,張某某不僅需要接受公安部門對這起事故的責任認定,還應該對自己挑起的“網絡暴力”承擔相應的責任。(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沙元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