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從‘說文解字’始”
我們中國文化根基在經典上,可是經典我們讀得懂嗎?如今除了少數的學者,常人幾乎都讀不了經典,能讀也隻是讀聲音,意義多不理解。
有人說,有注解便可以理解,可是有多少是正确的呢?往往連字都用錯了。所以,今人為什麼讀不了古時經典?有兩個障礙:一是“不識字”;二是“不識文言”。
今日漢字主角:虎、唬、号(號)01
首先,“虎”是一個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就很形象地突出了老虎的大嘴巴,好似今天的簡筆畫,用突出的大口體現了虎與其他野獸的不同。
《雙法字理》叢書所講解的“虎字家族”成員
金文也保留了大口,并把老虎的頭畫得更大了,頭上似有花紋,虎尾也很清楚。
到了小篆,經過人們系統整理的文字趨于線條化,虎的頭部被再次放大特寫,整體已經不像最初一隻行走的虎,而像一隻蹲坐的虎,似虎踞之貌。
此後,隸書、楷書以此體規範字形,有了今天的“虎”。但,虎還有一個字形“乕”,源于對隸書字體的保留,流行于書法界,二字并行不悖。
古人稱虎為獸中之王,評價之高足見人們對老虎的重視,它也是最早與人們在大自然進行生存競争的主要對手之一。所以,用老虎再造的字有很多,有音意、形意兩類。
“虎”造字時多為上下結構,因為虎身形高大,總是居高臨下的感覺,善縱身高撲以捕殺獵物,所以在造字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了虎字頭“虍”。
左右結構的造字不多,主要的就是琥珀的“琥”。“虎”家族的造字開篇,依舊從表聲音的虎叫聲開始——“唬”、“号(號)”。
02
“唬”字有兩個讀音,一個念“hǔ”,就是老虎的叫聲;一個念“xià”,與吓人的“吓”同音同義,唬人、吓人、吓唬人。
這個字與它的讀音都很簡單,就是老虎的叫聲——“唬”,老虎的叫聲很吓人還是“唬”,今天我們吓唬别人,也還是突然唬的一聲。
凡是對一個物體的命名,總是先有它的稱呼,後來就成為其文字的讀音,但在沒有文字出現之前,這個聲音就已經有了,怎麼來的呢?這一直是個難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建立了“命名學”。關于“命名”,主要的一種說法就是“仿聲學”,也叫“拟聲學”,就是模拟那個聲音而命名。後人繼承了這個讀音,逐漸有了“約定俗成”的傳統。
03
“号”是今天的簡化字,原本寫作“號”,它也指老虎的叫聲,但指大吼之聲。這樣的叫聲之大,巨如洪鐘,似在森林中發号施令,号令群獸。
“号”的讀音“hào”也是模拟老虎的大叫聲而來,聲音粗壯有力。但是,“號”字并不是由“号”與“虎”二字組合的,因為“号”在今天是簡化字。實際上“號”是由“唬hǔ”與“丂kǎo”二字所造,讀音為“hào”,“丂”表示氣因巧出于口而發出聲響。
“号”除了表示老虎的叫聲,後來被引申用做号令,表示以号聲為令。當人們發現,牛角也能吹出粗壯有力的聲響時,于是稱其為“号角”,口号、号召等意思随後也不斷引出。
“號”還造了一個字,不多用但也不陌生,這就是饕餮的“饕”。“饕”是遠古的一種龍,龍生九子之一,大口貪吃,常被鑄造于古代青銅食器之上,寓意神靈庇護。
“饕”就是大口吃食的意思,“餮”則有殘忍、殘食之意,合在一起十分形象地表達了“饕餮”這種龍子的本性,是中國特有的圖形文化。
○〢關于作者:
本文改編自《雙法字理》,作者:白雙法老師。
讀《雙法字理》,學漢字文化!你值得擁有!
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這裡是無師字通,專注分享漢字相關的故事與文化,喜歡的朋友們歡迎關注和轉發,感謝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