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幾乎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家長恨不得捧在手心裡呵護。當孩子逐漸長大,被送到幼兒園的時候,家長更是一顆心全系在了孩子身上,生怕孩子受到半點委屈。
一些寶媽甚至一有時間就打開手機,看幼兒園監控,看孩子的一舉一動,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可以跟其他小朋友融洽的相處。
但有的時候,卻發現小朋友們玩的開心,隻有自己的娃在一邊獨自玩耍,很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寶寶将來就走上“不合群”之路,影響到前路發展。
小朋友們在一起玩耍,寶寶遠遠的躲在一邊有位2歲小朋友的家長把孩子的視頻傳上網絡,視頻中的孩子們聚在一起玩,這位小朋友躲的遠遠的。
2歲正是好奇心強、喜歡探索的時期,開始的時候寶寶不願意接近那群小朋友,而是自己趴在地上玩。
媽媽一邊拍視頻,一邊很擔憂說:“孩子不合群怎麼辦。”一邊快慰自己:“那些朋友年紀太大了,嫌孩子年齡太小。”雖然這樣講,但是可以從語氣中聽出這位媽媽還是十分擔心的。
在媽媽的堅持不懈的幾番鼓勵之下,寶寶終于勇敢的走向大家。但是很快又轉向媽媽,似乎很害怕的樣子。
寶寶跟媽媽說,自己很想玩土。可以看出孩子是很想加入那群小朋友的。媽媽鼓勵他說:“想玩你就去呀”。孩子又在媽媽的鼓勵下轉向小朋友們。
但是,他卻沒有參與小朋友建造“土堡”,而是一直朝一位獨自玩土的孩子身上扔土。一直朝小朋友們的方向扔土,并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樣聚在一起,安安靜靜的堆土堡。
一旁專心緻志玩土的小孩這個時候也站起來,躲開他。媽媽在一旁不停告訴孩子不可以扔土,孩子還是想了想,朝白衣服小朋友剛才玩的那堆土走過去。
但是這個時候小朋友們都圍了上來,警覺的問寶寶“你要幹啥呀”。孩子見這幾個小朋友比自己高那麼多,很害怕的走開了。
以孩子的方式去思考孩子的事情,了解孩子“不合群”的真正原因
一些小朋友在上幼兒園前,很少跟家長出去玩,或者由老人帶大,很少跟小朋友們接觸,這樣會缺乏社交經驗,見到陌生人比較打怵。
乃至上幼兒園後,也是由于缺乏這種經驗,而讨厭和他人相處。最終隻能沉默。
還有的孩子是在蜜罐裡長大的,“世界”圍着他轉,遇到别的小朋友之間很友好,卻沒有圍着他轉,并表示友好,就會跟家中衆星捧月的自己産生落差,從此不喜歡這個群體,甚至不愛去幼兒園。
當然,年紀小自理能力不佳也是其中一個理由,在集體生活中,如果孩子自理差,跟不上其他小朋友的節奏,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很受傷害。
小寶寶就會以其他的方式,比如說“視頻中的孩子那樣,向其他孩子扔土,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
顯然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視頻中的小孩也是受到了“冷遇”,如果總是這樣,會讓孩子不願意去接近他人。
視頻之中,有年齡稍大的孩子,也有小一點的孩子。寶媽隻是看到了孩子齡上有差距是其中一個原因。雖然大一些的孩子認知和情感和小寶寶是不在一個程度。
但是也不乏有大孩子和小孩子相處融洽的例子。如果降一個維度,以寶寶的思考方式去想問題,就不難發現,其他孩子一直沒有感受到寶寶的友好。
雖然都是在玩同一個東西,但是寶寶的接近并未讓孩子們加入了一位小夥伴,而是加入了一個“破壞者”。
小朋友們在“建造”小土堡,而小寶寶則是在用土扔他們,當小寶寶走向土堡的時候,很可能是由于好奇,想要看看,讓他們産生了警覺。
這種警覺一方面來自愛用土丢人的小寶寶,另一方面來自寶寶的媽媽,雖然寶寶的媽媽隻是想讓孩子跟大家一起玩,但是小孩對大人的忌憚卻是與生俱來的。
大人的介入,讓孩子們産生了防備又不敢說的無形壓力。小朋友們第一反應是“他要摧毀我們的勞動成果”,結局是大家站起來,以集體的力量趕走了寶寶。
孩子越來越不合群,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的這幾種思維影響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很多時候,孩子的為人處世,都是有樣學樣的來自父母的潛移默化,孩子不合群除了自身的原因,父母的集中思維也是占有一定影響值的。
對集體活動消極對待的思維:集體活動是孩子們彼此互動,團結友愛,增進感情的機會。
跟集體做某一件事,一些方面要受到限制,有些地方還是孩子不喜歡去的,孩子就會覺得不想參加。
一些家長會勸孩子參加,還有一些家長,跟孩子一樣,也覺得沒有意思,甚至覺得根本就是件沒有意義的事情。自己都不愛參加,也不鼓勵孩子參加,對待這件事就很消極。
集體活動雖然對一些人來說沒有意思,但集體活動的意義卻不可忽視,增加團隊凝聚力,促進孩子在集體中互動,鍛煉孩子對集體的适應,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孩子總不參加集體活動,就容易産生不了與他人相處的技巧,缺乏團隊情感,喜歡獨處。
沒有共同經曆一些事,又何來關系要好這一說呢,缺乏與他人相處的經驗,又如何跟他人搞好關系,又怎麼融入到集體中去呢?
唯我獨尊的思維:自我為中心的人,一般很難融入集體,極其容易被孤立。
雖然孩子暫時得到了利益,可是集體生活的快樂很難體會到,也不會了解怎麼和他人相處,團隊協調力,領導力将來都會成為職業上的阻礙和影響。
視頻中的孩子顯然就是太過自我,卻缺少了對他人的考慮。他人堆土,寶寶扔土,這樣勢必會導緻,跟他人的關系不好。
媽媽一直勸寶寶不要扔,但是卻一直沒有站在他人的角度告訴寶寶不要扔土原因是什麼,而寶寶扔土,則是自己一直覺得很好玩,或者是引起他人注意的方式。
好在寶寶年紀還小,如果長大好集體關系搞不明白,今後辦事都會遇到問題。
不要一味的勸孩子去合群,試試這幾種方法首先回想一下,作為家長,自己的性格是不是也是比較孤僻,如果是這樣,在平時當着孩子的面要克制一下能體現出這種性格的事情,避免影響到孩子性格的發展。
其次多教孩子一些善意的詞語,比如“友好”。有心理學家曾說,在孩子2~3歲期間,教給他情感類詞彙,有助于提高孩子情商發展。這一點,對孩子“與人相處”過程有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讓孩子真正了解教”友好“,如果視頻中的媽媽,在勸說孩子不要扔土的同時,站在他人立場幫孩子分析,比如換位思考一下,讓孩子慢慢了解對他人友好要設身處地為别人去想。
最後要适當的示範和引導,見到他人,可以家長如果主動打招呼,問好。并讓孩子知道,這種方式就是友好的方式,慢慢的孩子就會自然習得。
如果視頻中的媽媽,一開始就指導孩子表示出善意,比如讓孩子去幫助其他小朋友做事情,比一味的告訴孩子不要扔土,好很多。
然後告訴孩子:“這樣做,就是友好”。重複幾次之後,孩子就能夠理解,并知道該怎麼做了。
糖果媽媽心裡話:
培養孩子不要把目光隻放在自己身上,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思想觀念,在不觸犯“底線”的條件下,培養孩子“謙讓”的美德,端正心态,身心都健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健康。
多帶孩子去見世面,陪孩子多讀書,讓孩子懂得“衆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不要遇到一點小事就得理不讓,遇到一點小利就斤斤計較。
能夠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的孩子,才會順利融入集體,孩子得到集體的幫助和溫暖,将來的路才會越走越順。
【今日話題】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你要怎麼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