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還記得,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課文中那個《數星星的孩子》?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裡。
一個孩子坐在院子裡,靠着奶奶,仰起頭,指着天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
沒錯,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叫張衡,是我國漢代著名的天文學家,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指南車、記裡鼓車等。
其實,他除了是天文學家,還是數學家、地理學家,更是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合稱“漢賦四大家”的文學家,也是懷才不遇的政治家。
文學家心懷天下,傳世作品幾乎都與時政民生相關
張衡“少善屬文”、“通‘五經’,貫六藝”、“才高于世”,是天資聰穎、博學強知的天才少年,18歲就寫下《溫泉賦》,還有著名的《二京賦》、《思玄賦》、《歸田賦》、《答客難》、《南都賦》等傳世,大都以諷喻時政為主,特别是《二京賦》,是張衡“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在詩歌方面,張衡也有上承《詩經·蒹葭》,下啟七言詩的《四愁詩》,從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訴說追尋美人而不得的惆怅憂傷。
整首詩回環重疊,反複詠歎,形式整齊,但每章中的詞和韻又有變化,充分繼承了詩經的結構手法,又開了七言詩的先河,可以算作最早具有七言詩特點的詩詞。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緻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贈我琴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
路遠莫緻倚惆怅,何為懷憂心煩傷。
我所思兮在漢陽。
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
路遠莫緻倚踟蹰,何為懷憂心煩纡。
我所思兮在雁門。
欲往從之雪雰雰,側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路遠莫緻倚增歎,何為懷憂心煩惋。這首詩作于漢順帝永和二年,前漢安帝劉祜在位期間外戚專權、宦官亂政,而繼位的漢順帝無所作為,朝政日壞。張衡想要報效國家,卻又害怕群小用讒,隻能以詩歌抒懷,隐喻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惆怅惘然之情。
每一章都用了不同的地名,但每個地名都有不同的意義。
第一章是泰山,“泰山封禅”自古都被認為是有功德的帝王才有資格,然而東漢安帝卻學漢武帝在泰山祭告岱宗;第二章是桂林郡,漢安帝和漢順帝時期,這一帶的民族矛盾很尖銳,是朝廷的一大憂患;第三章是漢陽,漢安帝和漢順帝時期,這一帶常常被羌人進犯,而守邊大将卻無力抵抗,可謂一大外患;第四章是雁門,即雁門關,漢安帝和漢順帝時期,鮮卑人時常來擄掠人馬,百姓疾苦,又是一大外患。
古人常以美人來比喻賢德之人,作者也以尋美人為喻,暗喻朝廷内憂外患,自己有心報效國家,為君王解憂,讓天下大治,卻被小人(梁父艱、湘水深、隴阪長、雪雰雰)阻道,始終不能實現心中理想的憂慮之情。
懷才不遇的政治家,遇知己“同聲”和鳴,潛心科研學術
張衡一生清高,因朝政崩壞,早年公府征召、舉孝廉等都被他拒絕了,為此還作《二京賦》諷刺朝廷。大将軍鄧骘多次召他做官,但他都不應召。
直到遇見“修志節,有名稱”的南陽太守鮑德,他才答應,在鮑德手下當了主簿。
鮑德重儒術,對民衆“導以仁惠,教以義方”,與張衡的理念相合,所以上任前他興奮地作了一首《同聲歌》,以新婚女子對丈夫矢志不渝的心聲為喻,表達他盡忠盡職輔佐鮑德的決心。
邂逅承際會,得充君後房。
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湯。
不才勉自竭,賤妾職所當。
綢缪主中饋,奉禮助蒸嘗。
思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
願為羅衾帱,在上衛風霜。
灑掃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重戶結金扃,高下華燈光。
衣解巾粉禦,列圖陳枕張。
素女為我師,儀态盈萬方。
衆夫希所見,天老教軒皇。
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
後來,鮑德調任京城,張衡也辭官回家。鮑德逝世,張衡也曾寫祭文祭奠他。
永初五年,漢安帝因張衡善術學,召他為郎中,後來又任太史令。他在太史令職位上任職達14年之久(中間作了5年公車司馬令),很多科學研究著作也是在這一階段完成的,比如《靈憲圖》、《算罔論》、《地形圖》、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自飛木雕等。
當然,張衡為官雖然清高,不願勾連巴結,但并非不想做官,他隻是想做一個好官,正如他自己在《應間》所說“且韫椟以待價”。
他多次上書谏議,如《順帝封事》、《陳事疏》、《論貢舉疏》、《請禁絕圖谶疏》、《請禁絕圖谶疏》、《京師地震對策》、《論舉考廉疏》等,言辭犀利直率,有時候直接還批評皇帝的過失。
漢順帝雖然昏庸,還是發現了張衡的政治才能,讓他做了自己的顧問“侍中”。不過在這個職位上,張衡也未能抒發自己的政治才能。
有一次,皇帝問他最痛恨誰,宦官們害怕他說實話,都用眼睛使勁瞪他,張衡不能直言,隻能“詭對而出”,後來宦官們就一起進讒言,诋毀張衡。
張衡深感自己不能抒胸中之志,伸張正義,心中矛盾,所以作了《思玄賦》。
“尚前良之遺風兮,恫後辰而無及。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
“咨妒嫮之難并兮,想依韓以流亡。恐漸冉而無成兮,留則蔽而不章。”
“溫風翕其增熱兮,惄郁邑其難聊。顝羁旅而無友兮,餘安能乎留茲?”
“有無言而不雠兮,又何往而不複?盍遠迹以飛聲兮,孰謂時之可蓄?”
……
這首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賦中,作者遊曆了東方蓬萊,南方的大禹、重華、祝融舊地,西方的建木神樹,中原的黃河之濱,北方的極寒之地,西北的鐘山等,最後來到夢中之地昆侖,并請巫鹹為他占蔔。
這樣的遊曆,其實是作者對于心中理想世界的追尋,他追尋古往今來的聖賢之人,追尋聖明的朝代帝王。可是現實是殘酷的,與自己的理想天差地别,即便他不願意妥協,卻也無能為力。
所以,整篇賦中有許多作者抑郁、糾結、痛苦的心聲,但最後他終是高唱“回志朅來從玄諆,獲我所求夫何恩!”重新激昂鬥志,守住自己心中堅守的理想,我心正直不移,即使外界再不堪,我隻堅守我的追求罷了。
堅守不渝,治亂理政,在河間實現政治理想
後來,朝中官宦合力,把張衡擠兌到了一個特别難治理的地方,出任河間相,企圖置他于死地。
當時的河間王是劉政,漢章帝的孫子,他驕奢淫逸無度,不遵朝典制度,法紀松弛,任由豪強糾集作亂。
張衡到任後,毫不畏懼,打擊豪強,整治法度,并且悄悄打探到亂黨的名單,全部一網打盡,讓河間“上下肅然”,政治清明,百姓樂道。
他為政清廉,終于在一方天地打造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度,也算是多年不屈不撓追求下,小小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做了三年河間相之後,張衡就向皇帝請辭歸老。但是皇帝此時愈發覺得他的才幹不一般,不同意他辭官,又“征拜尚書”,可惜此時他已垂垂老矣,任職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時年62歲。
正如張衡在《應閑》中所說:“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他一生清正好學,文才斐然、六藝皆通、造詣廣博,為政也頗有才幹。
縱觀古代名人,如張衡一樣多才多藝、文韬武略的人還有很多,如:
沈括自幼好學不倦,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藥、水利、軍事、文學、音樂等都有成就;
蘇轼書法、繪畫、詩詞、散文等成就影響深遠,并且還在金石、農田水利、教育、數學、醫藥、烹饪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建樹;
朱熹被稱為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家、文學家,在自然科學、經學、佛學、邏輯學、訓诂、文學、史學、樂律等領域都注、述頗多;
……
這些人大概都如張衡一般對知識渴求,從不自滿,所以才能做到廣博而精深,在多個領域都能為時代翹楚。
這種精神,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知識快餐”時代,大概已經很稀缺了吧。
比如我,常常捧着書本左顧右盼,似乎總害怕錯過什麼重要訊息,但其實是隻錯過了書中的重要情節,不能靜心而已。
2019年已經過去,2020年我們是否該學古人好好學習,涉獵廣博,多讀書呢?
不知大家每年能讀多少本書呢?有沒有好的讀書方法和好書推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