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4年的醞釀,建築師弗蘭克·蓋裡(Frank Gehry)的新作——位于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勒的Luma Arles塔樓終于在6月26日與龐大的Luma Arles創意園區一同開放。
這位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Prize)得主、加拿大裔美國建築師在阿爾勒接受了Dezeen的獨家專訪。他表示,該建築既帶有古羅馬城市的影子,也符合當今時代的環境議程。底部有着圓形玻璃平台的鋼筋混凝土框架Luma Arles塔樓,是對當下人們對建築碳足迹擔憂的回應。
在談及該建築的環境性能時,現年92歲的蓋裡表示:“我們會盡力做到,但我無法解釋。我用作品回應了這個時代人們擔憂的每一項議題。”
“我盡自己所能,将一切都考慮到了。”他說道。
“我相信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補充道,又指了指自己手中的口罩,“生活在你所處的地域和時代,最重要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即便人們現在戴着這些該死的口罩。”
自然通風的圓形玻璃平台是Luma Arles塔樓的可持續性元素之一。而建築的部分能源供應也來自可再生資源。有關該建築碳排放的具體細節尚未披露。設計團隊并沒有将該建築提交給法國綠色建築與社區認證體系(HQE)進行環境認證。
Luma Arles塔樓位于占地近11公頃的創意園區入口處,可用來觀光,可以舉辦展覽和活動,也是園區的燈塔。該園區是在藝術收藏家、Luma藝術基金會創始人、羅氏(Roche)制藥集團女繼承人Maja Hoffmann的支持下建成的。
“我盡量不重複自己”
蓋裡和Hoffmann在2006年首次談論了有關這座塔樓的構想。可持續發展還不是當時建築界最重要的議程,閃亮的标志性建築仍深受歡迎。
那時候,蓋裡的钛合金外牆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開幕已有九年的時間,而他位于洛杉矶的不鏽鋼材質沃爾特·迪士尼音樂廳(Walt Disney Concert Hall)落成剛滿三年。
但蓋裡表示,他的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不是一定要符合自己建築風格的演變。
“我盡量不重複自己,”他說道,“我隻是在工作的時候想一想,想到和我一起工作的人,比如Maja,比如當地的社區。”
“所以我不去想它。當然,建築風格有着随時間變化的脈絡,但這隻是我在當時、當地的感受。”
開放于1997年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讓全世界認識了蓋裡。這座建築也重塑了畢爾巴鄂的經濟和城市形象,推動了希望複制“畢爾巴鄂效應”的城市标志性文化建築趨勢。
蓋裡似乎對這個概念有些不知所措:“我并不關心這些,但它改變了當地社區,這就很好。”他團隊的一位成員指出,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最初規劃公開時,蓋裡還曾收到死亡威脅。
蓋裡接着說:“我去畢爾巴鄂的時候,那裡的情況并不好。經濟發展陷入了困境。當地的孩子們長大後,就離開畢爾巴鄂去上大學,不會留在家鄉。”
人們認為,蓋裡設計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改寫了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這座後工業化城市的命運。
“我不是要改變這座城市”
“美術館建築改變了當地經濟。”蓋裡說道,“去那裡的人變多了。有人告訴我,美術館開放後,他們的收入超過了80億歐元。現在你去畢爾巴鄂時,那裡是友好、開放、快樂的。”
“人們總是跟我說,我改變了這座城市。我并不是要改變這座城市,我隻是想成為這座城市的一部分。”
但阿爾勒不是畢爾巴鄂。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産的小城本就吸引着大量的遊客。這裡還有着壯觀的古羅馬遺迹、藝術家梵高的足迹,以及舉世聞名的阿爾勒國際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等。
Luma Arles 創意園區位于阿爾勒郊區,其前身是法國國家鐵路公司(SNCF)的工業用地。創意園區将成為這座僅有5萬人口小城的另一個世界級景點。
Selldorf 建築事務所将舊鐵路工棚改造成了規模宏大的工作坊、畫廊和表演空間,但與蓋裡56米高的塔樓相比仍顯得相形見绌。塔樓是該地區迄今為止最高的建築,俯瞰着園區上方的維克多·雨果大道——進入阿爾勒的主幹道。
這座塔樓也俯瞰着法國建築師 Marc Barani 低調的極簡主義建築阿爾勒國立高等攝影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 la Photographie)。攝影學院受阿爾勒國際攝影節影響而成立,于2019年開放,就位于塔樓對面。
阿爾勒曾是古羅馬時期的省會城市,坐落在羅納河邊的一座低矮的山丘上。羅納河經這座小城進入卡馬格濕地,再流向 40 多公裡外的地中海。
“我不制造争議,從來不會”
建造塔樓的想法來自Hoffmann,她希望能夠“從塔樓上看到海”。雖然要求是建造一座高樓,但蓋裡還是表示,他并不打算建造一座争議性建築。
1978年,蓋裡在加州聖莫尼卡建造的住宅曾引發周邊鄰居的不滿。對此,蓋裡表示:“我試着讓建築與周邊環境的規模相稱,試着讓它更方便,而不是讓人反感。所以,我不會把它變成黑色。我也不制造争議,從來不會。那不是我的創作風格。”
設計塔樓的過程中,團隊制作了數十個比例模型,其中不少正在塔樓下方的巨大展覽空間中展出。這些模型展示出設計團隊對各種方法的探索,比如立方體的堆疊、長方形的堆疊和類似織物的形式等。
但早期的建築模型都沒有雙混凝土電梯塔結構。這兩座電梯塔改變了塔樓後方的雕塑形式。
蓋裡表示:“我們制作了 100 多個金屬、木頭等材質的模型。那是一段十分漫長的過程。”
蓋裡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開創了多種創造建築形式的新方法,比如掃描粗略制作的紙和卡片模型,再在三維軟件中進一步操作。
但這一次,這些模型是他的團隊制作的。蓋裡表示:“我沒有親自制作模型。以前我會自己做。這次是團隊協作完成。”
蓋裡列舉了許多影響了塔樓造型的靈感來源,其中也包括藝術家梵高。1888年至1889年間,梵高一直居住在阿爾勒,在這裡完成了許多他最知名的作品。
蓋裡認為,塔樓的不鏽鋼外牆受到了梵高風景畫《阿爾皮勒山》(Les Alpilles)筆觸的影響。低矮的阿爾皮勒山位于阿爾勒東北部,地表覆蓋着獨特的石灰岩岩層。梵高的名作《星夜》(Starry Night)也是塔樓的設計靈感來源之一。
阿爾勒的羅馬式建築同樣影響了塔樓的創作,塔樓底部的圓形玻璃平台就帶有著名的古羅馬圓形劇場的影子。
蓋裡在塔樓開幕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然,古羅馬圓形劇場給了我靈感,但我并不想複制它們。”他還開玩笑說,Luma Arles塔是“我的第一座羅馬式建築”。
“我認為,在林蔭道上建造一座圓形平台,讓它成為整棟建築的門廳,可以以一種很直接的方式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同時它也有着強烈的象征意義,矗立在街道上。"
圓形平台是自然通風的,這也是為該建築逆向設計的多項節能功能之一,目的是使其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更具可持續性。
其他節能功能包括為創意園區提供部分電力的生物柴油工廠和太陽能電池闆,以及取代了最初選定的石膏牆、由當地原料(農業廢棄物、海藻和鹽等)制成的室内牆面覆層等。
室内牆面覆層的改動是由Atelier Luma的設計師完成的——Atelier Luma是一家位于創意園區内的設計研究實驗室,由策展人、教育家Jan Boelen主導。很明顯,這些改動措施讓雙方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張了。當另一位記者向蓋裡的團隊成員詢問有關這些材料的問題時,對方的回答是,“那不是我們的設計”。
蓋裡進一步從羅馬式建築中汲取了更多的創作靈感,也包括1950年代,他在巴黎學習建築時參觀過的地标建築。
“我那時候來過這裡,”他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時我住在巴黎,研究羅馬式建築。這些建築深深打動了我。”
後來在接受 Dezeen 采訪時,蓋裡列舉了法國各地受古羅馬風格影響的中世紀建築。他回憶說,他在學生時代參觀過這些建築,非常欽佩它們的石雕技藝。
“歐坦、韋茲萊、圖爾尼等等。我想這就是羅馬式建築。是的,我喜歡這些石塊,但我不想再現這種風格。”
Luma Arles塔的外牆并不是石頭,而是由11000個由帶有紋理的不鏽鋼闆制成的空心非結構構件,能夠以更柔和的方式反射普羅旺斯地區耀眼的陽光。
“我們研究了金屬材料,因為它能反射光線。但我想知道金屬材料是否可以讓反射光線更加柔軟、舒适,最後實現了。”
肯定會有人不喜歡這座建築。批評的聲音是否與蓋裡有關?亦或者,他更願意給人們一點時間來适應他們身邊的新建築?
“應該是後者,”他回答道,“我不會設下任何預期。真的。這應該是我友好的一面吧,或者是一種快樂的不安全感。
撰文:Marcus Fairs / Dezeen
攝影:Adrian Deweerdt
翻譯:張翯/ 熊貓譯社
轉自 Dezeen 設計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