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三教九流,将人的職業進行了劃分,在民間更是有“家有二鬥糧,不當孩子王”的說法,具體講的是什麼呢?
不當孩子王
“家有三鬥糧”很好理解,就是說家中有足夠的積蓄,生活還不算落魄,能夠滿足日常的溫飽;“不當孩子王”,很多人以為是不與小孩子争鋒相對,認為是教人不要過于算計,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當老師。所以總的來說就是家中的條件還算可以,就不去當老師。
這句話說的是老師這個職業在古代是不被看好的:
第一、當老師是不得已而為之,實屬無奈。由于家境貧窮,才選擇了老師這一行。家裡實在揭不開鍋了,窮得叮當響,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開辦私塾,執鞭鄉裡。也說明當老師的都是窮人出身,落魄文人。
第二、當老師這個工作十分辛苦。古時講,“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講究苦讀冬仨月,避開農忙季節。教書先生自然也不敢怠慢,要給學生做出表率,要勤奮好學,才能帶好學生。要起早貪晚,充分利用農閑時間,全身心投入,才能把書教好。
第三、教書這項工作難度大,整天跟一幫孩子打交道,沒人願意幹。孩童時代,頑冥不化,老師要教他們做人的道理,還要教他們識文斷字。勞神費心,責任重大,有時還費力不讨好。
第四、收入不高,當老師的沒聽說有誰能發家緻富。兩袖清風,一生清貧,舉手投足,盡顯斯文,背地裡還被人品頭論足:清高、窮酸、迂腐。終老也不過是一介寒儒。
現在很多人将老師當成一種職業,他們在工作中逐漸明白教師的偉大,你曾經有遇到過改變自己一生的好老師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