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教育
/
1977高考恢複科目
1977高考恢複科目
更新时间:2025-07-06 01:57:06

1977高考恢複科目(為什麼高考前是)1

經曆過高中時代的人都有這種感受:高考前的我們上知天體運行原理,下知有機無機規律;前有橢圓雙曲線,後有細胞生物圈;左可談馬列哲學,右可解方程數列;外可說流利英語,内可誦詩詞飄逸;溯源中華上下五千年,推理赤州陸海百千萬!可謂達到了一生的“智力巅峰”。再觀高考後,短短數年間,“知識退化”已廣泛出現“人傳人”現象。針對高中時期學到的豐富知識,大家好像紛紛恢複“出廠設置”。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要歸因于本文的主角——蔡加尼克效應。

1977高考恢複科目(為什麼高考前是)2

何為蔡加尼克效應?

當考試結束後,問起考試内容,你記憶深刻的多是沒做出來的題目,記得隻能在試卷上寫下的那個尴尬的“解”;大學期末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的你覺得那時的效率才是超級加倍,但是考完不久便無法再現考場上的提筆成章。那時的你,就剛剛經曆了蔡加尼克效應。

所謂蔡加尼克效應,指人們對于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一件事情沒有完成之前,人們會對它保持足夠高的注意力,事情結束後大腦就會放松,于是迅速忘記。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是蘇聯心理學家Bluma Zeigarnik(圖1)在20世紀20年代所提出來的。

1977高考恢複科目(為什麼高考前是)3

圖1 21歲的Zeigarnik(圖源:[1])

蔡加尼克效應的發現和發展

科學現象一向以首先發現它們的研究人員名字進行命名,如:牛頓力學、丁達爾效應、孟德爾遺傳定律等。在記憶研究領域,很少存在以個體命名現象的狀況,尤其是女性名命名,但蔡加尼克效應卻是例外。在這份例外的背後,蔡加尼克有着怎樣的特殊經曆?

2020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研究團隊在Memory & Cognition發表題為“The memory effects and the stories behind them”的綜述(圖2)[1]。此項綜述對Zeigarnik的生平和蔡加尼克效應的發現和發展進行了系統性介紹,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個不平凡的猶太女性,了解蔡加尼克效應的發現和發展。

1977高考恢複科目(為什麼高考前是)4

圖2 研究成果(圖源:[1])

1901年,Zeigarnik在立陶宛出生,父母皆為猶太人,後全家搬到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Zeigarnik掌握五種語言,分别為俄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和意第緒語。1927年,Zeigarnik獲得柏林洪堡大學博士學位。

1977高考恢複科目(為什麼高考前是)5

圖3 來自柏林洪堡大學檔案的Zeigarnik的論文文件(Phil. Fak. 01, Nr. 664, Blatt 344)

Zeigarnik具有較強的洞察力。有一個故事與Zeigarnik的洞察力有關:Zeigarnik在柏林的一家餐館裡遇到了一位服務生,這名服務生不用筆寫就能記住所有客人下單的菜肴,并在客人結賬時準确說出應付總額。但是,當Zeigarnik在付完款之後再次詢問服務生時,她竟然完全不記得Zeigarnik點了什麼菜,付了多少錢。

1927年,Zeigarnik做了一系列心理實驗,她給所有被試者每人布置了15~22項難易不同的任務,比如寫下一首喜歡的詩歌、從55倒數到17、把一些顔色和形狀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線穿起來等,且完成每件工作所需時間大緻相等,一般為幾分鐘。在實驗中,Zeigarnik随機抽取一半人允許其完成所布置的工作任務,而另一半則在沒有做完時被打斷從而被迫中止。在實驗結束時,Zeigarnik要求他們每個人回憶自己所做過的事情,結果在被回憶起來的任務中,有68%是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務,而已完成的任務隻能回憶起43%。這種對未完成工作任務的記憶優于對已完成工作任務的記憶現象及其背後的心理規律,被稱為“蔡加尼克效應”

時至今日,因為無法重現Zeigarnik所發現的現象,部分科學家并不認可Zeigarnik的研究成果。耶魯大學Earl Butterfield認為,任務是否完成與記憶之間沒有普遍的規律。也有一些科學家通過控制條件重複了出來,但也并不認同Zeigarnik關于心理張力的解釋。面對争論不休的重複性問題,科學家表示:當“重複性”變成焦點時,幾乎沒有人試圖理解其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以及是否要建立一個更完善的理論來對其進行解釋。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

蔡加尼克效應有什麼用處呢?

通俗來說,蔡加尼克效應是一種不自覺的心理待辦事項清單:未完成的任務留在我們的腦海中,不斷占據我們的短期記憶,因為我們不斷刷新它上面的計時器。然而,一旦這些任務完成,它們就會被劃掉——我們不再回頭看它們,所以我們的短期記憶就不再給它們留空間。

在工作方面,蔡加尼克效應可助我們打敗拖延症!心理學研究員Jeremy Dean表示:“當我們面臨一項我們試圖避免開始的任務時,拖延便開始出現。這可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開始,甚至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蔡加尼克效應告訴我們,打敗拖延症的方法是先嘗試簡單的事情,不要從最難的地方開始。如果你能解決項目的某一部分,進入良好的工作狀态,那麼其餘的部分就會抽絲剝繭,迎刃而解。”

在學習方面,蔡加尼克效應可提高學習效率!許多學生可能認為最好在考試前臨時補習,試圖在短時間内吸收盡可能多的信息。然而,蔡加尼克效應表明,最好将你的學習時間分成多段,并累積在日常課程中,效率更高。

蔡加尼克效應認為在任務進展順利時打斷,能夠使我們更清楚地記得所做的事情。如果我們在靈感迸發時暫停工作,是否可以提高下一個小時或第二天的工作效率?這也許聽起來很荒唐,但海明威似乎也是這麼建議的:“寫作最好的方法是在進展很順利,而且知道接下來要寫的故事情節時停下來。如果你在寫小說的時候每天都這樣做,你就永遠不會被卡住。

細品海明威的話,有人認為這不就是“上班摸魚合情合理,帶薪如廁提高效率”的最佳解釋嗎?小編認為,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遇到問題,首先列一個解決步驟清單,先解決容易辦到的事,然後充分利用蔡加尼克效應。那麼,在您的工作生活中是否也遇到過蔡加尼克效應呢?

撰文|文競擇

排版|文競擇

End

參考資料:

[1]MacLeod CM. Zeigarnik and von Restorff: The memory effects and the stories behind them. Mem Cognit. 2020 Aug;48(6):1073-1088. doi: 10.3758/s13421-020-01033-5. PMID: 32291585.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注明來源生物探索。

1977高考恢複科目(為什麼高考前是)6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六小訣竅幫女生度過生理期
六小訣竅幫女生度過生理期
生理期綜合征女性的内分泌由兩種激素控制:荷爾蒙和黃體素。荷爾蒙代表雌性激素,而黃體素代表雄性激素。雌性荷爾蒙幫助女性發育、刺激細胞代謝和顯現各種女性的生理特征,黃體素幫助穩定子宮和受孕,子宮内膜中含有大量的黃體素。在生理期前的一周,兩種激素在體内的含量都開始下降,身體也會出現一系列相應的表征。你開始...
2025-07-06
請勿忽視青春期閉經
請勿忽視青春期閉經
少女如果超過18歲還沒有來月經,或未婚女青年有過正常月經,但已停經3個月以上,都叫閉經。前者叫原發性閉經,後者叫繼發性閉經。有些少女初潮距第二次月經間隔幾個月,或一兩年内月經都不規律,兩次月經間隔時間比較長,都不能算閉經。這是因為她們的生殖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卵巢的功能還不完善,屬于正常生理現象。引...
2025-07-06
看看女孩子是怎樣生長發育的?
看看女孩子是怎樣生長發育的?
首先是性的發育。包括性腺(卵巢)、内外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發育當女孩13歲左右時,卵巢逐漸長大,月經開始來潮。與之相應,子宮、陰道和外生殖器也逐漸長大、延長及成熟。上述這些變化,一般“不露聲色”,往往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是,作為女性外在變化的第二性征卻比較引人注目:9-10歲時,乳房開始發育,這是...
2025-07-06
失敗的性教育到底毀掉了誰
失敗的性教育到底毀掉了誰
健康導讀:從寶貝一出生,我們的一些行為就可能會妨礙寶貝正常的性心理發育,甚至給寶貝的一生都帶來難以彌補的不良影響。因此,性教育應該從零歲開始,而并非像我們固有的觀念裡認為的那樣,非要在孩子青春期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惡補。恒河猴實驗引發的思考着名心理學家哈洛在20世紀60年代有一個關于恒河猴的着...
2025-07-06
滑稽少女有關性沖動的解讀
滑稽少女有關性沖動的解讀
性是人的本能,女孩子到了青春期,接近性成熟,出現性欲和性沖動,是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但是,不少青春期的女孩子由于缺乏性知識,對自身出現的性欲體驗感到迷惑、恐懼、焦慮,甚至産生罪惡感;也有的則因好奇而盲目追求,以緻影響學習、工作和身體健康,甚至導緻嚴重的後果。青春期女性應該充分認識到,人與其...
2025-07-06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