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田之路
近日,自然資源部應急測繪技術創新中心組織科普宣講進校園活動,向社會公衆特别是青少年普及自然資源科學知識。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創新中心每年根據應急預案,提前做好地質災害,洪澇災害、森林火災等突發應急事件數據和技術準備,為應急指揮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四川省地形地貌複雜,自然災害頻發多發,在長期抗擊自然災害的過程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發揮了重要的保障支撐作用。
此次宣講介紹了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概念、特點、類型以及已有數據的情況,并圍繞森林草原防滅火、地質災害應急、防汛抗洪和疫情防控等應急測繪保障工作,描述了基礎地理信息大數據在災害應急中發揮的作用,最後展望了傳統基礎測繪向新型基礎測繪發展、災害應急從災後救援向災前防治轉變的趨勢,基礎地理信息大數據在應急和國民社會發展中具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描述了地表形态及其所屬的自然以及人文特征和屬性的總稱,包括測量控制點、水系數據、居民地及設施、交通、管線、境界與政區、地貌、植被與土質、地籍、地名等有關自然和社會要素的位置、形态和屬性等信息。
基礎地理信息具有時空性、多比例尺多分辨率、基礎性和權威性等特點。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按照數據的表達形式分為:原始影像數據、數字正射影像圖(DOM)、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線劃地圖(DLG)、數字栅格地圖(DRG)以及元數據,DLG、DOM、DEM以及DRG通常稱為“4D”産品。
應急測繪保障的核心任務是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高效有序地提供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各類專題地圖、測繪應急指揮平台等測繪成果,根據需要開展遙感監測、導航定位、地圖編制、遙感影像解譯及分析評估等服務。
應急測繪技術創新成果在四川等10餘個省市得到應用,服務于自然資源、應急管理、水利、環保、公安等數十個部門和行業,在2013年“4·20”蘆山強烈地震、2013年“6·18”以來洪災分析評估、2017年“6·24”茂縣疊溪山體滑坡、2017年“8·8”九寨溝強烈地震、2018年兩次金沙江白格滑坡堰塞湖、2019年“6·17”長甯6.0級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防控以及四川省森林火災等重大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撐作用。
自然資源部應急測繪技術創新中心(四川省應急測繪與防災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由自然資源部四川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技術服務中心、西南交通大學以及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聯合組建。
創新中心按照自然資源部職責,圍繞突發事件應急、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及隐患識别、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地質災害治理及應急救援等技術支撐工作,系統開展應急測繪、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以及應急測繪智能化服務等關鍵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近年來,創新中心成功研制了國際領先的無人機集群災情地理信息獲取系統,研發了全國首個省級應急測繪指揮平台,初步推動了綜合運用InSAR、LiDAR、無人機遙感等多種新型測繪技術在地質災害隐患早期識别和監測的工程化應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