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在《前赤壁賦》寫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他感歎人就像蜉蝣那樣短促地寄生于天地之間,渺小得又像飄浮在大海裡的一顆小米。說實話,當初學習這首詩的時候并不了解蜉蝣是什麼東西,隻覺得是一種名字好聽的動物罷了。
後來,在不斷的學習中我又遇到了許多文人墨客對蜉蝣的感歎和描述,而最早出現“蜉蝣”一詞的是在《詩經·國風·曹》中的《蜉蝣》詩: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通過解讀詩文内容來看,大概意思是詩人借漂亮而短命的蜉蝣來諷刺時事,表達朝不保暮的憂心。但是我不關心那個年代的時事政治,我隻對蜉蝣産生濃厚的興趣,蜉蝣究竟是一種什麼生物,能夠如此頻繁的被詩人寫入詩中感慨世間。
古老而美麗
蜉蝣學名Ephemeroptera,是昆蟲綱蜉蝣目昆蟲的總稱,具有古老而特殊的體型結構。據化石表明,蜉蝣是現存最古老的有翅昆蟲,3億年前的今天就有蜉蝣的存在。蜉蝣起源于古生代石炭紀,什麼概念,也就是在恐龍之前它們就已經在地球存在。
蜉蝣和蜻蜓目可同分為古翅次綱,他們的翅不能折疊,蜉蝣的身材纖細柔弱,翅膀膜質,複眼發達,有一對長的絲狀尾須,部分種類還有中央尾絲。
蜉蝣的美麗在于它的整個身型,蜉蝣成蟲體壁薄而有光澤,最常見的有白色和淡黃色,在陽光下光束透過蜉蝣的身體顯得格外的好看。蜉蝣有翅一對至兩對,翅呈三角形,膜質且脆弱,休息時翅豎立在身體背面,翅脈極多,多縱脈和橫脈,呈網狀。 足細弱,僅用于攀附,整一個脆弱而美麗。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除了美麗在不少的古詩詞中都有對于蜉蝣“朝生暮死”的描寫,之所以古人用“朝生暮死”形容它,是因為蜉蝣的生命極其短暫,确切來說是蜉蝣成蟲的生命極其短暫,短到隻有一天。蜉蝣的幼蟲 水生,成蟲前要在水裡活1至3年,成蟲之後不取食,用一天的時間去完成它一輩子所需要做的事情。
這一日雖短暫,卻綻放蜉蝣一世光彩。這一天的時間,蜉蝣有一項最重大的任務,那就是尋找配偶,完成交配并産卵。在完成了這一切之後,一天結束了,它的一生也結束了。但是,它已經完成了使命,延續了後代,它為愛而生又因愛而死。
清晨,伴随着第一縷陽光的到來,一隻嶄新的蜉蝣從水邊曼妙而生,而後在水中翩翩起舞起來。這是它第一次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它在河邊遊走尋覓,尋覓它這一生的伴侶。但是身邊危險無處不在,水中的魚蟲空中的鳥獸,都是這弱小蜉蝣的天敵。在尋找的過程中,它不吃不喝, 正如荀況于《荀子·大略篇》所言:“不飲不食者,蜉蝣也。”
蜉蝣之所以不飲不食,是因為在不斷的進化過程中,蜉蝣的口器已經逐漸退化,甚至失去了吃食食物的基本用途,這麼看來蜉蝣壽命之所以短暫或許就是因為無法進食活活餓死。
當夜幕降臨,蜉蝣找到了自己的伴侶,這時候迎來了它們這一生中最絢爛的時刻——交配和繁殖。但是伴侶并不是都那麼好找,所以聰明的蜉蝣們通長會舉行集體婚禮也就是“蜉蝣婚飛”現象,對于蜉蝣這種成蟲壽命短暫的昆蟲來說,集中時間大量羽化,集中交配繁殖是繁殖效率最高的策略。
婚配結束,在生命結束之前,蜉蝣們把自己的祝福留給了下一代,它們便安靜的離去了。“成蟲,相遇,交配,産卵,離世”一天的時間,蜉蝣就走完了一生,真是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脆弱而堅韌耳邊突然想起華晨宇的那首《蜉蝣》,歌曲前半段空靈孤寂,充分表現出一個人的不安與惶恐,“浩瀚宇宙中微渺的像一隻蜉蝣”。是啊,人類是多麼的渺小,或許我們會遇見很多問題,或許我們的生命如蜉蝣一般脆弱。那我們是否因此認命。
不,當然不!後半段的歌曲發生轉折,開始反擊,絕不低頭,拼命掙脫。一句“這不屬于我”表明我已知命但絕不認命,如蜉蝣脆弱而堅韌,或許就是這首歌所要給我們傳達的意思,不過這也是我個人的看法,盡管已經知道隻有一天的壽命,盡管是那麼的渺小和脆弱,蜉蝣依然要用自己的有限生命去創造無限的價值,把這一天過好,去盡情綻放美麗而不是認命等死,那麼人們不是更當如此不為生活妥協,越脆弱則越堅韌。
給時光以生命
蜉蝣的一生短暫而美麗,它告訴我們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應該是給生命以時光,隻有賦予了時光生命我們才能夠更好地感受到這美好的時光,蜉蝣的生命隻有一天卻那麼的精彩,人類的生命那麼長,卻不是每天都能精彩紛呈。
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我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降臨,國慶檔的《中國機長》所描述的四川航空真實突發事件雖然在我們優秀的機長操作下保住了一整個飛機的人的生命,但還是給我帶來了不少對于飛機失事的恐懼。然而昨天又發生了無錫高架側翻事件,并帶來了死傷。這是我們都不願看到的,但是在意外面前,人類真實如蜉蝣般脆弱和渺小。
所以,隻有試想如果你是蜉蝣,你隻有這一天的壽命,你該如何過好它,我們才能把每一天都賦予生命,讓每一天都能夠成為你的美好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