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上的汽車進入河北省秦皇島市,會看到不斷出現的一個個巨幅廣告牌。圖片上,灰藍海邊矗立着一座線條簡約卻獨具韻味的混凝土建築,旁邊幾個大“阿那亞”——這就是阿那亞國際社區中頗具聲名的“孤獨圖書館”:三聯海邊公益圖書館。
沒有車道,你要踏着沙徒步數百米才能來到海邊的這座圖書館。如今,這座“孤獨圖書館”不再孤獨。
“孤獨圖書館”
繼“孤獨圖書館”之後,阿那亞又推出一座新地标。5月24日,坐落于北戴河阿那亞黃金海岸的阿那亞藝術中心落成,首展名為“色彩之後”,主旨是透過色彩,傳達與世界對話的思考。
阿那亞藝術中心 部分圖片由在野工作室提供
阿那亞藝術中心建造過程頗具匠心。
這座由阿那亞與如恩設計研究室(Neri&Hu Design and Research Office)合力打造的藝術中心,在建設中,最大程度利用基地面積,在中心位置挖鑿出一個倒置的圓台空間,形成一座環形的階梯式劇場。利用螺旋上升的流線将人們引導畫廊空間,在展陳藝術品的過程中激發人們的觀賞欲。
除滿足藝術展陳的功能外,藝術中心内部還設計成環形的庭院,作為居民的公共活動空間。環形的廣場在充滿水時可以形成水景,排水後又可作為表演和集會空間。建築外觀則有如一塊卧于海岸的岩石:白日,光滑的表皮可以折射出天空,模塑的混凝土磚外牆與日光互動,呈現出變幻的肌理。夜晚,室内光線沿着倒錐形的空間散射出來,點亮整片海灘。
在阿那亞首展“色彩之後”中,藝術家們通過六組獨立空間的單色作品,意在激發出色彩與人碰撞出的無限可能性。
阿那亞藝術中心
黃色:《血與痛的缺席》
2015-2019
單屏錄像(彩色,有聲) 27’14”
色卡繪畫⼀方面是對于檸檬繪畫⾊彩研究的基礎,是探索純粹色彩、脫離線條所能實現的透視結構;⽽另⼀⽅面,它們作為獨⽴的作品,是将這一有複雜意義的顔⾊以最基本的形态進⾏枚舉,仿佛是對于階級、權力、象征、暴力、價值符号演變過程的毫⽆感情、絕對客觀的描述和羅列。大量出現的⻩色⼀開始仿佛引導人進⼊一種冥想和療愈的狀态,但随着這種冷靜的枚舉過程的持續進⾏,随之⽽來的可能是疑惑、焦慮甚⾄是恐懼。
作者:何翔宇
何翔宇的創作實踐可以被視作各類個體、社會和政治主題的材料測試場和觀念實驗室。作為一名在中國迅速城市化時期成長起來的藝術家,何翔宇嘗試由物體間的轉化體現或引導感知。他曾入圍2014年平丘克“未來世代藝術獎”決賽,獲得2016年CCAA年度“最佳年輕藝術家獎”以及2016年“ARTNET新銳藝術家獎”。
白色:《月》
2019
燈光聲音裝置
阿那亞藝術中心定制作品
《月》是受神秘占星術啟發而作的裝置作品。依托藝術中心标志性的圓形劇場空間,作品利用垂直于地面的筒形通道,在尊重建築自身場域氣氛的前提下,以地為域,呈上充滿儀式感的崇光之作。
作者:NONOTAK Studio
來自法國的雙人新媒體藝術團體,由視覺藝術家諾埃米·西菲(Noemi Schipfer)和身兼建築師、音樂人的中本高見(Takami Nakamoto)于 2011 年創立。作品以聲音和燈光為主要媒介,創作跨越影像、雕塑、視聽裝置以及聲音表演,緻力于探索平面的抽象幾何元素如何定義三維空間,打造超凡缥缈、如夢如幻的進入式空間,由此徹底重塑人們對于物理環境與虛實概念的感官認知。Schipfer對基本視覺符号的把玩,配合Nakamoto在建築空間和聲音編程方面精湛的控制力,加之利用煙霧、鏡面、紡織品等常見材料作為承載光與聲的介質,藝術家以極簡主義的方式闡釋對空間的理解。
NONOTAK Studio憑借其豐富的藝術實踐活躍于全球視覺藝術領域和音樂行業,并備受世界各地美術館機構的青睐,他們曾在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和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進行表演。
紅色:《無時無期》
2019
沉浸式燈光聲音裝置
•《1.0》
作者:404.zero
由出生在聖彼得堡的兩位藝術家Alexander Letsius和Kristina Karpysheva組成,兩位藝術家于2016年開始合作,為探索無盡創意提供了一個平台和基礎,其作品嘗試打破常規,探尋跳脫出普世價值之外的意義,對生命這一概念有其精準而獨特的演繹。
404.zero組合的美學賦予作品一種雅緻且抽象概念的感覺,希望在創作中明晰創作的藝術曆程在現代的意義。他們的表演意在将觀衆的注意力引入音畫視覺圖案打造的空間中,并在特定的瞬間展示沉寂與空白的魅力,其創作媒介涵蓋模塊化音樂、裝置、燈光及數字生成可覺化圖像等,作品曾多次參與在俄羅斯、德國、意大利、美國舉辦的國際藝術節和展覽。
黑色:《粒子》
2017
單屏影像(彩色,有聲) 2’24”
《粒子》用無數黑白圓球來表示超過20億顆粒子被自然張力與中立控制後的集體運動行為,探索複雜環境和自我内心的關系。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都是由簡單的元素組成。短片主題涉及藝術、自然、物理和愛情,作品通過看似自然的撞擊運動,展現集體内部結構的利益關系。白色和黑色圓球在幾個封閉空間内,成群結隊地穿梭流動,每一個房間牆壁上都标記了微妙的文字内容。粒子可以代表我們每個人,無意識的流動、擴散、在壓力中湧動。我們可以把這個想法投射到情感、行為、思維過程、關系、生命、星球甚至宇宙中。
作者:馬克西姆·茲吉科夫
1985年生于俄羅斯,馬克西姆·茲吉科夫的藝術實踐圍繞着數字媒體對視覺語言的改變而展開。他作品拓展了傳統畫廊白盒子空間的物理邊界,提出了在數字媒體的影響愈發突出的時代,藝術應該如何被觀看、被體驗的問題。他運用數字技術再現類比當代畫廊的場景,利用動态視覺設計和三維雕塑讓多元的抽象形态在畫面中變化,并與觀衆發生互動。
其作品在全球各地均有展出,例如紐約時代廣場、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展、奧地利電子藝術節、西班牙未來藝術節世界巡回新媒體藝術展等。
藍色:《鲸》
2016
沉浸式音畫交互投影裝置
《鲸》最初的靈感源于“世界上最孤獨的鲸魚”。這隻被命名為Alice的“52 赫茲鲸魚”不屬于任何魚群,沒有同類,因為她隻能發出52赫茲頻率叫聲,遠高于其他正常鲸魚15-25赫茲的頻段,世上沒有任何鲸魚能聽到它的呼喊。
在《鲸》這件裝置中,上百個發光的六角形元件代表神經元集群網絡的振蕩活動。神經元間的反饋連接激起振蕩,起到同步神經元放電模式的作用。每個六角單元在無盡隧道中的反應都不盡相同,随鲸之頌接連顫動。
作者:TUNDRA
來自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藝術創意團隊,專注于多媒體表演和沉浸式視聽裝置創作。緻力于更新傳統空間體驗,着重探索聲音、視覺圖像的多面交互表達,及其對人類情感的作用。團隊組成豐富,包括音樂家、音響工程師、程序員和視覺藝術家等,曾多次受邀參與亞歐美各大多媒體藝術節,備受矚目,并在VICE創想計劃、美國Fast Company雜志CoDesign欄目、全球資深數字藝術平台CreativeApplications.Net, LSN等衆多知名媒體的專題報道中嶄露頭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