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J.J.Rousseau, 1712--1778)是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古典自然法(理性自然法)學派的主要代表。盧梭一生著作頗豐,主要包括《政治經濟學》、《愛彌兒》或《論教育》、《科學和藝術的複興是否有助于敦風化俗》、《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和《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和《社會契約論》是反應盧梭成熟法律思想的代表作。
一、法律的概念與特性在法律的概念問題上,盧梭首先批判了孟德斯鸠(法是由事物的本性所産生的必然關系)和霍布斯(法是主權在的命令)。盧梭認為“法律是全體人民對全體人民作出的規定”,“法律乃是公益的行為”。
法律有兩個本質屬性:一是對象普遍性,法律所調整的是一般的、抽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行為;二是意志普遍性,制定法律必須反映全體人民的意志,法律是全體人民或稱立法者或稱主權者公意的體現。
正是因為法律具有對象普遍性和意志普遍性,盧梭得出結論:“法律既然結合了意志的普遍性與對象的普遍性,所以一個人,不論他是誰,擅自發号施令就絕不能成為法律;即使是主權者對于某個個别的對象所發出的号令,也絕不能成為一條法律,而隻能是一道命令;那不是主權的行為,而隻能是行政的行為”。
二、法律的分類
盧梭将法律分為人定法和自然法。其中人定法分為:
1. 政治法(根本法)。政治法是規定全體人民對全體人民比率的法律。他說,政府是人民(主權者)與國家間的比列中項,政府所施諸于國家的行政權力,應該等于主權者所賦予政府的權力。同時,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民永遠是可以做主改變自己的法律的,哪怕是最好的法律。
2. 民法。盧梭認為,民法主要調整國家各個成員之間的、以及成員對整個共同體的關系。是每個公民對其他一切公民都處于完全獨立的地位,才能充分保障各個成員的财産和自由。
3. 刑法。刑法處理的是個人與法律的關系,即不服從與懲罰的關系。刑法是對其他一切法律的制裁。
4. 風俗、習慣和輿論。盧梭認為,風俗、習慣和輿論也是法律的一種,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種,它銘刻在人民内心中,在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可以複活那些法律或者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創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覺地以習慣的力量替代權威的力量。
三、自由平等與社會契約論
追求自由與平等,是盧梭政治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顯著特征之一,也是盧梭畢生為之奮鬥的主要目标。
盧梭認為,在自然狀态下,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除了在年齡、體力、生理上存在差異外,不存在奴役與被奴役、服從與被服從等任何不平等,自然狀态是人類自由平等的黃金時代,但這種自然狀态下的自由平等是一種低級的無差别的自由平等。
随着私有制的産生,人類必然向文明進化,文明産生後,法律和私有财産的設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階段;官職的設置是第二階段;合法的權力變成專制的權力是不平等的第三階段,也是不平等達到了極點。
為了否定人類的不平等,而達到一種新的平等,完成平等—不平等—新的基礎上的平等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就要尋找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一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人和全體聯合的個人又隻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的自由,這就是社會契約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盧梭認為社會契約論的性質是:第一,社會契約是人民自由協議的産物;第二,社會契約與政府毫不相幹,政府不是立約的一方,社會共同體隻是社會契約論的産物;第三,社會契約構成共同體後,社會成員不僅是自由和平等的,而且共同體承擔了保護每個成員的責任;第四,社會契約的實質和基礎是公意和主權在民,全體人民對全體人民通過公意的宣布這種立約形式形成法律。
四、法律與人民主權盧梭認為,社會就是一個完全的人民主權的社會,即最高權力屬于人民的社會。對于主權的概念,盧梭說主權不外是公意的運用,主權行為是以整個共同體合法、公平、穩固的社會契約為基礎的,因此國家的主權隻能屬于人民。
具體的講,人民主權包括下面兩個原則:
1. 主權不可轉讓。主權是一個以全體人民公意表現出來的集體生命,意志是不能轉讓的,因為如果轉讓意志,就意味着出賣生命和自由,因此,主權永遠不能轉讓。
2. 主權是不可分割的。由于主權是不可轉讓的,同樣理由,主權是不可分割的。基于主權不可分割思想,盧梭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分權論,他認為分權理論的根本錯誤“出自沒有能形成主權權威的正确概念,出自把僅僅是主權權威所派生的東西誤以為是主權權威的構成部分”。
盧梭的人民主權論思想意義深遠,它既是反對封建專制的銳利武器,也是反對君主立憲、主張民主共和的理論基礎。可以說,法國大革命的徹底性和盧梭的人民主權思想有一定的内在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