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吃關東煮,一定見過一種叫做“魔芋絲”的食材,它長得像粉絲,但口感脆脆的。
在川菜館或素菜館也經常能看到紅燒魔芋、涼拌魔芋這樣的菜品,口感類似涼粉。
你知道魔芋到底是啥嗎?為什麼說它是“健康食材”?
魔芋又叫磨芋、鬼芋,是天南星科魔芋屬植物,和常見的芋頭算是遠親。
它原産于亞洲東南半島及雲南等地,全球共有100多種,其中中國分布有20多種。
絕大多數魔芋并不能吃,比如散發着一股屍臭的泰坦魔芋/巨魔芋。
天南星科植物常常含有毒素,魔芋也不例外,它全身都有毒,但毒性最大的恰恰是用于食用的球莖。
其中的生物堿類物質可以使口腔、舌頭和咽喉有燒灼感,嚴重時可引起水腫甚至造成窒息。
古人是怎麼馴服這種“毒物”的呢?
中國人吃魔芋的曆史至少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據推測是彜族同胞首先發現魔芋可以食用。
西晉的《蜀都賦》記載有“蒻,草也,其根名蒻,頭大者如鬥,其肌正白,可以灰汁,煮則凝成”。
宋代《開寶本草》中的描述是“搗碎以灰汁煮成餅,五味調食”。
這裡的“灰汁”就是草木灰水,類似做拉面用的蓬灰,含有碳酸鉀、碳酸鈉等堿性物質,現在一些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依然在用這個方法。
用堿水長時間烹煮,既去除了魔芋的毒素,還讓它變成涼粉一樣的美食,古人征服自然的智慧實在令人歎服。
魔芋大約在漢代進入中原地區,成為僧侶的素食來源,後來又随着佛教傳到日本。
今天,中國和日本依然是魔芋的主要生産和消費國,其中中國的産量占全球60%以上,歐美市場90%以上的魔芋産品來自中國。
目前,大規模種植和食用的魔芋主要有兩種,花魔芋和白魔芋。
花魔芋的特點是環境适應性好、産量大,而白魔芋是中國特有品種,品質高但産量低。
魔芋适宜的生長環境多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山地和丘陵,是當地民衆脫貧緻富的重要經濟來源。
魔芋收獲後,通常先加工成為魔芋精粉,然後制成魔芋絲、魔芋豆腐,或用于其他食品加工。
現在魔芋的加工處理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大家再也不用擔心中毒的問題。
此外,魔芋精粉還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農業、環保、紡織、日化、石油等行業。
比如在食品行業,它可以利用其凝膠特性,發揮類似增稠劑、保水劑和穩定劑的作用,還可以用于生産可降解的食用薄膜。
魔芋是公衆比較認可的健康食品,原因在于它含有豐富的植物多糖—葡甘聚糖,可占球莖幹重的60%,這是魔芋精粉的主要成分。
葡甘聚糖是天然可溶性膳食纖維,且人體不易消化吸收。
比如100克魔芋精粉提供的能量在150千焦左右,大約相當于大米、白面的十分之一,因此它是典型的低熱量食物。
另外,葡甘聚糖可以吸附30-150倍自身重量的水分,因此體積急劇膨脹,能夠提供比較強的飽腹感,而且能有效的改善大便幹燥,促進排便。
當然,副作用就是吃多了容易引起腹脹甚至腹瀉,這也是有些人認為魔芋“清腸”的原因。
一方面低熱量,另一方面提供飽腹感,還能促進排便,說它有助于減肥,并非虛言。
當然,減肥的根本是靠自律和少吃多動,魔芋隻是給你降低了難度系數而已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