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戳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官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點六。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夾了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鈎搭挂麻糖。推着車車走鹹陽。”談到這些,想必很多人猜到我今天說的主題了。
造出“Biang”字的人,是一個吃貨還是一個藝術家?
就是西北名吃:“biangbiang面”,想必廣大讀者和小編一樣看到的是上面的美食,至于那個biang字,很少有人會寫。
造出“Biang”字的人,是一個吃貨還是一個藝術家?
那很多人就會問了,這字是誰發明的,字典裡都沒有,難道是胡寫一通?當然不是,典故是這樣的,“一點撩上天”指的是賣面人的草帽,“留個鈎搭挂麻糖”指的是車旁挂的麻花,“東一扭,西一扭”是指車夫推車走路時左右扭動以保持獨輪車平衡,“左一長,右一長”是指車幫上順搭的長面袋子。歌謠可謂高度概括了古道車夫的形态和艱辛,而“馬大王”的“馬”字和字頂頭的“穴”字分别代表了男、女。靳應祿認為Biang字歌是一首“快活謠”,字本身就是一個象聲詞,是饑餓難忍吃面時候嘴裡發出的聲音,同時暗指男女之事。一個Biang寫盡人生百味,食色性都在其中,表達了勞動人民最樸素最原始的人生追求。
造出“Biang”字的人,是一個吃貨還是一個藝術家?
Biang字為何人所造
民間傳說Biang字為一無名秀才所造,時代無從考證。據說,當時一位貧困潦倒的秀才趕往鹹陽,路過一家面館時,饑腸辘辘,聽見裡面“Biang—Biang—”之聲不絕,不覺踱将進去。隻見紅黃綠白、色香俱全的褲帶寬面條,煞是饞人。秀才要了一碗褲帶面,一陣狼吞虎咽,直吃得酣暢淋漓,到結賬時一摸兜,囊中早已空空如洗,無以付賬,隻好求店家以書代之。按照店家所言“BiangBiang面”的字音,秀才觸景生情,感懷傷時,略加思索,筆走龍蛇,一邊寫一邊歌道:“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挂麻糖;推了車車走鹹陽。”一個字,寫盡了山川地理,世态炎涼。從此,“BiangBiang面”名遍關中。
說他是藝術家也不為過,能有這樣的聰明才智,從吃面的聲音就聯想出這個字來,實屬難得,為我們的古人點個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