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段意茜 吳楓 陳彥霏 廖秀 發自湖南郴州
3月30日上午11時29分,京廣鐵路線上,T179次列車已安全行駛近19個小時,途徑12個站。還有3個站,這趟由濟南始發,一路向南的列車,即能到達終點——廣州。
此時此刻,T179次列車前方20公裡外,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永華村村民李丙紅發現有塌方體砸在了鐵路線上。他拿出手機,撥打110,通過1分30秒的講述,将自己所見告知了110接警台。
當地村民拍下的塌方圖片
令人遺憾的是,李丙紅的“吹哨”沒能讓T179次列車“踩下急刹”。11分鐘後,11時40分許,列車撞上塌方體,機後第一節發電車起火,第二至六節車廂脫線傾覆。據通報,事故造成1人死亡、4人重傷、123人輕傷。
事發前,鐵路線附近村民做過怎樣的預警?預警發出至列車撞上塌方體脫軌,中間時長11分鐘。村民們通過110的預警信息,是否送達事發列車司機?截止發稿,事故原因尚在調查中。
A.
村民們的預警
這事,要告訴爸爸媽媽!
前一天,雨下了一整天。到了3月30日上午11時,天空盡管陰沉沉的,不過雨總算停了。
悶了一天,毛毛(化名)等來機會,騎上前兩天父母新買自行車,在村裡晃悠。
毛毛是李丙紅的兒子,今年11歲,讀小學4年級。自從爸爸給他買了自行車,他便喜歡騎車繞着村子玩。
騎着騎着,毛毛來到了天橋上。天橋橫跨在京廣鐵路線上,離他家不到400米。毛毛剛上橋,轟地一聲巨響傳來。尋聲望去,毛毛發現不遠處,許多泥土夾雜着石頭,已砸在了鐵路軌道上。
毛毛沒有手機,也沒帶通話手表。不過,他還是覺得這事需要告訴給爸爸媽媽。“上學時,老師講過這個。”
毛毛在這座橋上看到了塌方
好的,馬上往上面報!
毛毛于是騎着車回到家,把自己在橋上看見的一幕,講給了爸爸李丙紅。聽完兒子的講述,李丙紅帶着毛毛一起沖到天橋上。有媒體報道,此時,同村村民李海平也剛從家取回手機。
11時29分,兩人同時撥打了110報警電話。手機通話記錄顯示,李海平通話時間1分21秒,李丙紅通話時間是1分30秒。
和110報警台通話時間,李丙紅比李海平多了幾秒,或許是電話裡,接警人以為李丙紅所述事發地是高鐵線,李丙紅于是重新解釋,稱事發地在永華村附近京廣鐵路線上。最後,接警人給了李丙紅一個肯定回答:好的!馬上往上面報告!
李丙紅手機裡的報警記錄
眼皮下,列車朝塌方體撞去!
打完報警電話,李丙紅和聞訊而來的村民們,聚集在天橋上,等待有人來處理塌方。
11分鐘是漫長的。“因為我們不知道是火車先來還是有人先來處理那些石頭。”李丙紅說,當時在橋上有四、五個人,都拿出手機不停地撥打110和119。
沒過幾分鐘,鐵路信号燈亮了,這意味着有火車駛來了。李丙紅說,大家都很着急,大家站在橋上,望着火車即将開來。無論怎麼喊也沒有用。其中,毛毛更是急得直跳腳。緊接着,火車鳴笛聲傳來,一旁的李海平趕緊爬到高處,脫下了外套。
過了目力所及的彎道,列車的半截紅色車頭露了出來,李海平開始揮舞手中衣服,李丙紅和毛毛則扯着嗓子吼:“别過來!快刹車……”
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李丙紅和毛毛的聲音,完全淹沒在火車行駛的噪音中。
300米,200米,100米……砰地一聲巨響,車頭直接撞上塌方體,後面車廂脫軌,傾翻,車頭處并冒起了濃煙。
就這樣,在李丙紅等人的眼皮子底下,列車朝塌方體撞去。
事發後的晚上,毛毛睡不着覺。後來,挨着爸爸睡,還是在淩晨4點就醒了。
T179次列車救援現場
B.
三聲追問
1千米夠不夠?
這起個案來說完全不夠!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綜合交通發展研究院李紅昌教授介紹,根據質量、速度 、編組、線路、氣候等條件,火車制動距離和時間是變化的。按正常情況下,時速120公裡旅客列車緊急制動距離限值為800米;時速120~140公裡旅客列車緊急制動距離限值為1100。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T字特快列車,最高運行時速140公裡,一般全程旅行時速為100公裡左右。這意味着列車制動距離至少要1千米。也就是說,列車司機要在1千米之前看到障礙物,并做出反應,才可能安全避險。
李紅昌說,從現場彎道地形,以及事發當天天氣狀況,這個寫在紙上的1千米,對于T179次列車司機作出緊急制動反應來說,是完全不夠的。那麼,村民們11分鐘前的預警,便成了阻止事故發生的“最後一根稻草”。
11分鐘夠不夠?
完全足夠但聯動機制缺乏
11分鐘,能讓列車緊急刹車嗎? “11分鐘時間,完全足夠讓我們阻止事故的發生。” 給出肯定答案的同時,李紅昌教授也道出遺憾:“我們缺乏相應應急聯動機制。”
李紅昌教授進一步分析說,由于結構特點,發現滑坡體的情況,大多發生在既有線路。提醒司機最快且有效的方式,是若發現者在線路兩側,情況緊急則可通過發出手勢信号,通過紅色旗幟擺動等方式,夜間可用燈光方式;若有一定距離,則可以聯系最近火車站、工務段車間工區等鐵路部門,通過調度聯系司機争取寶貴時間。
不過,這起列車脫軌側翻事故,普通民衆對鐵路運行機制不清楚,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撥打110報警。現實中,鐵路與地方110之間的聯動機制是缺失的,于是導緻了應急時間的耽誤。“如果鐵路應急部門和地方110能無縫對接,這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這次事故告訴我們,在信息銜接上,地方110與鐵路應急部門是存在問題的,或有可能是割裂的。” 李紅昌教授說。
有無成功案例?
預警電話直接打給線路警長
“以前,我們曾有過類似滑坡案例,并成功處置。”據李紅昌教授介紹,2010年6月中下旬閩北地區連續強降雨, 6月19日下午15時45分,年近60歲的蘭太民老漢正在菜地摘菜。這裡距離鐵路線不遠。突然,他聽到鐵路方向傳來落石聲,蘭老漢走近一看,鐵路上方護坡中部發生溜塌,溜塌面積寬30餘米,深10餘米,土石方約300方,已将鐵軌淹沒。
蘭老漢立刻朝200米外的家中跑去。回到家,蘭老漢連忙讓兒子向村長電話報警。同時,帶着兒子,一人拿着一根紅領巾,綁在竹棍上往事發點趕。到了現場,父子二人分工,一人負責一個方向,距事發地點200米外守候攔車。
此時,武夷山鐵路派出所線路警長郭忠接到清獻村村長的報警,立刻通知車站運轉部門。南昌鐵路局調度部門得知情況,及時對該路段實行區間封鎖,從而成功避免事故的發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