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随談
質量,如果真的認識和理解它,就應該知道它多麼有内涵!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複雜就複雜,說簡單就簡單。會者不難,難者不會。既要認知,也要實踐,實踐是為了認知,認知也是為了實踐……從哪個方向或角度看質量呢?需要橫看就橫看,需要側看就側看,需要從上看就從上往下看就從上往下看,需要從下往上看就從下往上看……
有時候質量已經超出了産品的概念,也超出顧客滿意的範圍。質量是結果,質量也需要過程。質量要策劃,也要控制和改進。質量是争取一次就做好,也成了一種意識、觀念、思想或文化。因為質量,有了很多工具和理論;因為質量,有了體系和認證;因為質量,有了質量職能或部門讓公司的工作更豐富精彩……
下圖是ISO9000:2015标準的内容:
從顧客角度說,識别當前和未來的顧客要求和需求并滿足顧客的要求和需求。狹義和現實一點的說法,不要給顧客添麻煩,不要将不良品流到顧客端。
從經營角度說,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前提下能維持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因為質量隻是公司運作以及滿足顧客需求的一個因素,需要在全局角度管理質量,取得質量、成本、交付等之間的平衡。不要因為質量丢了顧客和訂單,不要産生金額較大的索賠。
從最高管理者的角度,質量職能隻是組織的職能之一,質量的職能定位由領導決定,質量做得好壞,也是領導說了算。顧客是質量的裁判,領導也是質量的裁判。
從體系的角度說(體系維度之一),識别内外部環境和相關方需求,通過适合的體系輸出穩定的和一緻的産品和服務,以達到顧客滿意。
從要素的角度說,比如對于制造質量來說是人機料法環測,廣義和概括說是,識别影響質量的因素,對這些因素進行設定和管控。注意,先設定再管控!要素識别完整和正确,然後再進行設定和管控。管控正确的因素!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結果。
從結果的角度說,一次就做對,或一次就做正确,一次就做好,這些說法也包括了一定的效率含義,一般情況下,按照邏輯,一次就做好比兩次才做好效率更高。
從主要矛盾的角度說,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不同,準确識别顧客需求,做好設計質量,做好制造,做好檢查。質量既是設計出來的,也是制造出來的,在需要時,也是檢查出來的。“質量是設計出來的”不能否定“質量也是制造出來的”,同理,“質量是制造出來的”也不能否定“質量是設計出來的”。階段不同,任務不同,不能前後互相否定。
有的觀點說“檢驗”是浪費,這也是個不容易扯清楚的問題。什麼是正确?什麼是錯誤?标準是什麼!立場是什麼!目的是什麼!作用是什麼!從顧客需求的角度,不是顧客需要的就是浪費。從風險管控角度,因為檢驗規避或減少了公司的質量損失,從這個目的來說,目的達到了就有用。雖然檢驗沒有增值,但是規避或減少了質量損失。就像紅軍時期的遊擊戰,看似走了很多冤枉路,實際上走是為了生存,走是為了打勝仗,遊是為了擊。
質量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時是主要矛盾,或者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時是次要矛盾或方面。正确識别矛盾,才能正确質量及其職能的位置。為什麼有時質量不被當回事?為什麼有時質量被回事,甚至還很重視?質量不是主要矛盾的時候,不要站在C位,要不場景會很尴尬,也會打擊質量人員的熱情。有時候質量就像是遊擊戰,旁敲側擊,忙前跑後,好像個服務員,處理一些苦活累活,替組織受點顧客的氣。有時質量需要陣地戰,獨當一面,很有存在感,誰都離不開質量(都拉上質量擔點責任)。有時質量還很強勢,硬打硬進無遮攔,高高在上很神氣。
此一時彼一時,不同階段的矛盾不同,定位和方法也不同,順勢而為更好!能用矛盾論的方法去認識質量,就能站好位,不會輕易埋怨領導不重視質量,因為需要重視質量的時候,領導不重視也不行,自然會重視。這樣一說,其實産量和質量的矛盾也解決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可以用矛盾論去分析和認識質量,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事在人為,有時質量問題不僅僅是質量問題,還是人際關系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從一分為二的角度說,正常和異常,一般和重點或特殊,标準和變化點,已發和未發,已知和未知,可控和不可控,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直接參數和間接參數,量産前和量産後……
從流程的角度說,輸入正确,識别風險,過程受控,輸出滿足輸入,得到預期,預防非預期。
從系統角度說(體系維度之一),要考慮各個局部或各個過程的相互作用,在總體目标導向(如顧客導向)下,協調一緻才能得勝利!
如VDA6.1引言所說:質量管理在各部門之間起到樞紐作用。
從成本角度說,質量也需要成本,領導也關注質量和成本的平衡,如果不顧成本追求質量,那是不現實的。比如産品設計時或過程設計時,不考慮成本能行嗎?質量的影響是什麼?不良質量的影響程度如何?是否可以接受和可控?質量成本是否合理?
從交付的角度說,交付或産量好像和質量是矛盾的,真的矛盾嗎?“多快好省”矛盾嗎?比如為了追求速度,效率提升了十分鐘,但是不良産品流出了,後續的返工時間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相當于把之前的工作又重複了一遍。比如做出了不良品或報廢率很高,這算效率嗎?所以有的公司的生産報表,都是很漂亮的數字,生産計劃或生産效率達成率很好,但是後面的返工返修和報廢,以及顧客端的索賠就不考慮了?!什麼是真正的效率?什麼是真正的效率?什麼是真正的效率?什麼是表面的效率?什麼是數字的遊戲?所謂産量和質量的矛盾是現象不是本質,真正的矛盾隻不過是不同部門的立場矛盾而已,是職能定位和管理問題。有時需要識别命題的真僞,不要被僞命題牽着鼻子走,因為僞命題可以無解,也可以多解,多解有時就是誰說得都對。有的公司是這樣的情況,交付不了是生産部門的主要責任,交付出去有質量問題,首當其沖的是質量部門,所以有時即便有質量風險,即便質量風險超出了可控範圍,有風險的産品還是交付了。這就是部門壁壘,這就是組織問題,不是産量和質量的問題。
從品牌和公司形象角度說,質量是品牌的基石,質量就是價值。所以有的公司有的時候會從公司形象和品牌角度去處理質量問題。或許質量不僅僅體現了公司的形象,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制造業的象形。
從風險思維角度說,質量就是識别和控制變異,變差(源),不确定(度)。
從控制角度來說,做好标準化(包含标準的更新)和變化點管理這兩個關鍵點,就能使質量處于受控狀态。控制計劃是什麼?控制的方案?控制的初始标準?
從人員的角度說,事在人為,要确保人員的資格,能力,意識。
從底線思維角度說,質量職能要預防系統性風險。一般情況下,質量既不從事生産制造,也不負責工藝和技術,也不做什麼增值的和支持性的活動,這麼一個職能或部門的價值何在?意義何在?既然質量不從事直接的或間接的有意義的活動,最起碼要守住底線吧!就像檢驗的作用一樣,雖然檢驗不增值,但是能避免或減少風險和損失。如果有了質量職能或部門,還是讓公司或組織惹了比較大的麻煩,或産生比較大的損失,那就尴尬了!不需要錦上添花,但也不要雪上加霜。一個項目或産品,可能因為幾件客訴或質量問題就丢失顧客或訂單,也可能被召回,被新聞曝光等,有時還要被索賠,掙的錢可能還不夠顧客的索賠。如何守住底線?底線是什麼?底線是否合理?識别系統性風險,就需要系統性的思維。
網絡文章參考(藍色字體):
底線思維能力,就是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點,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争取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
底線即最下限,是不可逾越的界限和事物發生質變的臨界點,守之則安穩,越之則危險。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居安思危、未雨綢缪,增強憂患意識,不斷提高底線思維能力。
要堅持底線思維,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态度,盡可能把各種可能的情況想全想透,把各項措施制定得周詳完善,确保安全、順暢、可靠、穩固。
底線思維不是單純的守成防禦思維,也不是簡單的“低要求”“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怠惰思維,而是蘊含着未雨綢缪、謹小慎微、穩中求勝、積極進取的精神。底線思維要求在堅守好底線的基礎上,正視問題和風險,着眼更高要求和更長遠大局,迎刃而上、破繭成蝶,力求更好的結果和更大的期望值,做到有守有為。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明确底線從何而來,精準把握底線,做到心裡有底,不踩“紅線”、不闖“雷區”,變被動為主動,變壓力為動力,變風險為契機。
底線思維是問題導向型思維。底線思維是在思考解決重大實踐問題中總結出來的。“要增強風險意識、強化底線思維,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解決問題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紮實一些”。堅持底線思維,才能取得事業的永續發展。
從管理角度來說,質量需要執行力,再好的流程和方法,以及标準和要求,如果不執行,也不到效果。本文為“質量管理之行”原創,首發于微信公衆号“質量管理之行”。
從文化角度來說,質量是行為的結果,是規則執行的結果,行為和規則都是意識、理念,和思想的結果。文化是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種改變的力量。
從質量工作人員的角度說,質量是一份職業,熱愛或不熱愛都在工作着。質量是一個概念,懂或不懂都不過如此。質量是一個挑戰,敢或不敢都在堅持着。質量是一個專業,學或不學都能湊合……質量是什麼?是精益求精?是追求卓越?是産品滿足顧客要求?是人際關系的簡單和複雜?是互相推球和内耗?是互相合作?是公司或品牌的形象?
從其他職能或部門的角度說,質量是目标,是理想,是合格的産品,是一群一起承擔責任的人,是被甩鍋的對象,是隻會挑問題但解決不了問題的同事,是顧客投訴的對應窗口和盾牌,是和什麼事都可以有聯系的職能……
從回歸本質的角度說,質量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技術?執行力?制造?工裝?工藝?所以質量問題是一個含糊的概括的說法,很多時候是因為有了質量職能或部門,所以被“歸口”到質量。其實質量問題可能是技術問題,可能是工裝問題,可能是作業方法問題,可能是配合問題或流程問題……要想解決質量問題,或者是要想做好質量,還是要回歸根本原因。既然如此,那質量職能或部門做什麼呢?想一想,管理職能或管理過程做什麼?本文為“質量管理之行”原創,首發于微信公衆号“質量管理之行”。
從預防的角度說,識别風險,預防風險。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從改進的角度說,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每天進步一點點!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
從質量管理之行的角度說,道雖迩,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前進的道路不可能全是坦途,但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每一篇文章都是很認真地去寫,包含了對質量管理的熱愛,也包含了對職業的尊重。不想去拼湊文章,隻想踏踏實實地把經驗系統地總結出來,分享給更多熱愛質量管理這個專業或職業的同行。
開放的心态,不要保守,讓更多的人的能力得到提升,這既是自己的價值,也有利于企業和國家,退休後所謂的經驗有什麼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要有傳承和發展的責任感!希望更多的同行一起去做這件對大家有利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