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金喆 劉晨光 每經編輯 陳俊傑
2月末,世衛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艾爾沃德結束在華考察後發出感歎,如果得了新冠肺炎,希望在中國治療,因為一家醫院裡就有50~60台呼吸機。
3個月前,武漢大多數醫院配置的呼吸機在10台以下,1月中下旬開始,中國的呼吸機廠就沒有了周末和假期,加班加點滿足湖北疫區的呼吸機需求,這才有了艾爾沃德看到的景象。3月疫情從歐洲蔓延到北美,全世界都來中國購買呼吸機。
“我們每天就跟打仗一樣。”湖南明康中錦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康中錦)一名負責人風塵仆仆,前幾周他們才滿足了國内的需求,現在生産線一直加班加點,3月初的海外訂單已經上千張,這幾乎是明康中錦以前一年的産量。
這是中國呼吸機企業從未享受過的待遇。因為核心技術“卡脖子”,外資品牌多年來占據着國内呼吸機市場重要位置,占有率超過八成。中國企業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夠把産品賣到歐美客戶手裡,如今機會來了。
當訂單如雪片般飄來,所有廠家都全力以赴消化訂單。但冷靜下來,它可能是一場決定中國呼吸機去路的大考——有可能是一張通行證,也有可能沒有通過檢驗。如何用産品獲得認可和信任,如何突破技術難題,都是中國呼吸機企業在這股熱浪下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全世界都來中國買呼吸機
邁瑞醫療歐洲區副總經理梁欣很早就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1月下旬,他向總部申請取消計劃在2月10日舉行的歐洲代理商大會,而當時400多人的邀請函已經發出去,取消涉及一筆很大的費用。
武漢的形勢逐漸明朗後,意大利北部的疫情開始暴發。梁欣一直關注疫情走勢,2月29日他在媒體上看到意大利隆巴底大區區長介紹北部城市洛迪一家醫院重症室,說重症室突然湧入100多例病人,他非常着急,一是設備不足,二是他們在防護措施和經驗上力不從心,希望得到外界幫助。
梁欣曾與本地團隊拜訪過這家醫院,而且邁瑞在那裡也有裝機,有些客戶關系,他在看到新聞後馬上與意大利的同事連線開會,同時得到總部産線負責人周逸的大力支持,尋找做專家連線的可能。幾天後,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參與連線,這也是邁瑞組織的第一場中外專家經驗連線對話。
意大利的情況變得越來越糟,3月6日晚,意大利分公司的同事給梁欣發信息,意大利根據全國疫情情況集中采購近萬台醫療設備,梁欣收到需求後,緊急集合歐洲管理團隊和總部管理團隊開會。
因為需求很緊,量很大,涉及産品專業性很高,梁欣集合了不同産品線和業務線的中外同事,在大監護線總經理楊颋的帶領下,連同供應鍊的專家丁毅,徐文清,對幾十頁的标書進行系統研究,也根據意大利當地實際情況,采取最合适的産品組合。短短三天之内,把對方各種各樣的問題整合并且輸出一個比較完善的商業計劃。最後的中标結果顯示,邁瑞的交付數量在所有國際品牌中最多,短期内交付大量複雜設備體現了公司的協同效率。
梁欣和團隊判斷,新冠疫情在歐洲國家蔓延,對呼吸機的需求爆發後将造成行業産能不斷擠壓。
“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駐中國的大使直接打電話給我,我們已經給了幾百台了,但他們還想要更多。”從疫情暴發起,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接過很多政府官員、醫院院長、外國大使的電話,都是要呼吸機,“一開口就是要幾千台,要得很多。”
李西廷非常清楚,呼吸機、監護儀是一線大量需要的設備。特别是呼吸機,多一台就能救幾個人,如果沒有呼吸機,病人就會呼吸困難。所以邁瑞從大年三十就召集員工準備初二緊急複工。
邁瑞醫療監護儀産線的侯晶晶接到緊急通知後,沒有猶豫就定了大年初一的返程機票。從大年初二到現在,邁瑞醫療的車間每天24小時沒有停歇,生産人員加班加點,千方百計想辦法把醫用呼吸機、監護儀的産能提高到極限。侯晶晶很自豪,她做的設備能為抗擊疫情出一份力。
當深圳邁瑞醫療的員工在車間日夜忙碌的時候,明康中錦也是燈火通明。
明康中錦本來有20多名生産人員、1條生産線,每個月呼吸機的生産量在80台左右。大年初三緊急複工後,20多名生産工人全部複位。很快,領導決定擴産擴能,增加1條生産線、2條包裝線,這場疫情打破了明康中錦成立以來的銷售紀錄,疫區設備需求猛增,已經遠遠超出明康中錦的正常産能範圍。現在産能已經提升了3倍,二樓辦公區已經成了臨時“倉庫”。
明康中錦收到了上千台海外訂單,這幾乎是公司過去一年的産量。另一個特殊意義在于,公司可以借此布局國際市場。
呼吸機訂單接不過來
“歐美這次看中的是中國設備的産能和速度,能夠應急。”醫療器械領域專業人士陳傑(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要滿足前線需求,首先得解決的是産能問題。李西廷說,邁瑞新開了一條産品線,但醫療器械生産一線人員不是簡單就可以上線,必須經過嚴格培訓,所以又調動一部分研發工程師和售後服務的全部工程師來對支援人員進行培訓,盡快熟悉産品。另外物流和售後服務也非常重要。
中标意大利項目後,因為交貨量非常大,邁瑞供應鍊口線的同事需要在短時間内整合上下遊的物料采購,調整生産優先級以及物流運輸方案,有些人在辦公室睡了幾天。為了第一時間把設備送到歐洲重災區意大利,邁瑞醫療把交貨時間進一步縮短,第一批交貨的呼吸機設備從210台增加到320台。3月27日,5000台監護儀、320台呼吸機從香港包機出發,第二天到達米蘭。
生産一批呼吸機的周期得一周到十天。疫情暴發後呼吸機的訂單呈10倍以上幅度增長,李西廷坦言,這對于任何企業來說壓力都非常大。但不管怎樣,必須保證中國品牌的機器能夠在一線救人,不給人家添麻煩,這是宗旨。
實際上,中國呼吸機企業一直希望憑實力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早在2013年,北京誼安的呼吸機就獲得了FDA認證,但整個行業裡能賣到歐美的呼吸機廠家屈指可數,很多做出口的都是往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銷售,還有不少沒有出口業務的,不是不想做,而是找不到客戶。
呼吸機行業資深人士嶽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醫用呼吸機是小衆耐用型設備,具體使用上需要接受必要的培訓支持,一家醫院配置的數量也不太多,主要是呼吸内科和ICU病房用。國内品牌裡,邁瑞、誼安知名度相對大些。
“歐美占比較小,他們本土就有專業的醫用呼吸機品牌制造商(以德國、美國為多),疫情下中國企業有産能,所以成了歐美國家的選擇。”嶽先生指出,國内疫情暴發後,國産呼吸機廠家大量捐贈呼吸機和高流量氧療儀,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此番歐美疫情也是證明自己的契機。但歸根結底,産品質量過硬是前提。
産品漂洋過海運到一線後能否得到相應的服務指引和售後,也是中國品牌必須重視的問題。嶽先生提到,以前醫用呼吸機出口本就不多,即使家用呼吸機的外貿也主要是當地進口代理商的渠道維護,疫情下大批量采購的醫用呼吸機在使用端仍然有可能出差錯,廠家與進口商還需要考慮服務是否跟得上。
李西廷認為,這次疫情中邁瑞境外公司的本土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對當地語言、文化和情況都熟悉,對設備服務有非常好的支撐。“一定要保證中國品牌的質量,我們走過一個痛苦漫長的過程,中國品牌在全球得到了基本認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醫療器械更應該給中國制造、中國品牌增光添彩。”
疫情後的生存法則
全世界都希望從中國買到呼吸機,訂單多到做不完,這是國内呼吸機廠家都特别興奮的事情,但他們也明白,疫情終将過去,如果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行業又會回到原點。
而在國内,呼吸機也是外資品牌壟斷多年的領域。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醫用呼吸機消費量約1.47萬台,當年的國内生産能力為8400台,而在國家藥監局數據庫中,有30多家廠家獲得了呼吸機的注冊批号。據嶽先生了解的情況,國内廠家的生産能力都在千台級别。北上廣大型三甲醫院裡,醫用呼吸機也是進口品牌為主。
李新勝說,目前全球能生産醫用重症治療呼吸機的有一定規模的廠家有十多家,每年産量約10萬台,其中中國産量在1萬台左右。制約重症治療呼吸機産能的瓶頸在于供應鍊産能提升靠人,不是靠自動化流水線,而人是需要培訓的。
李新勝表示,要求所有部件生産商和他們的下遊供應商都在短時間内準備好原材料、複制檢測校準工裝、培訓專業生産測試人員都是不現實的。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有些企業也在生産呼吸機的關鍵部件。漢威科技、森霸傳感、中鼎股份、天晟新材均在疫情期間為呼吸機提供配件。
賽迪顧問醫藥健康産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王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國内相關産品配套不成熟,暫未形成專業化生産,也是影響核心技術革新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閥門、氧電池這些部件的專門企業數量相對較少。
實際上,邁瑞醫療從2009年第一代呼吸機到現在的智能化産品已經更新了幾個代際,如今國産呼吸機已經進入了自主創新時代。“因為用的部件大同小異,主要還是一種人機重構技術,還有通訊模式這個部分,也就是說我們如何用同樣的部件發揮出更好的性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這是每一家(呼吸機生産企業)的核心技術。”李新勝說。
在李新勝看來,開發和批量生産一個用途和技術要求不同的部件,就等同于開發一個全新的産品,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摸索關鍵技術參數和生産工藝,開發專用的裝配和測試工裝,還要培養一批專業人員以支持産品的批量生産。現有的呼吸機部件的供應商已經有幾十年的開發和生産經驗,他們的産品也廣泛用在各種品牌的呼吸機上,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所以部件供應商的産能和呼吸機廠商同樣重要。
當疫情退去,國産品牌呼吸機是否還能在國際市場分一杯羹,研發投入絕不可少。“國内有技術能力的廠家生産呼吸機關鍵部件是大勢所趨,希望給這些廠家足夠的時間和政策的支持。”李新勝強調,不能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視了産品質量,否則對中國制造所造成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