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鄉村振興、三農工作這些詞彙很時髦,其中談及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大政方針中必有”一二三産融合“,也就是農業的第一産業、第二産業、第三産業融合。
我知道,這些名詞解釋網上都搜得到,但解釋都很學術,分開理解,當時似懂非懂、離開頁面後可能兩三天就忘了。這裡,借用陝北老鄉說羊的例子,通俗地解讀一下:
養羊就是第一産業,殺羊就是第二産業,煮羊就是第三産業。
還不懂?以大米為例(上海松江區八十八畝田的例子):
種大米是第一産業,葉榭米糕是第二産業、大米博物館和插秧體驗及民宿就是第三産業!
為什麼要強調一二三産融合呢?
我們放眼日韓,城鎮化率都已經超過90%,我國預計在2030年,城鎮化率達到70%,屆時中國總人口可能15億,因此還會有4.5億人口留在農村。這裡面有一個前提,現代農業的發展,其實已經造成不需要那麼多人從事農業生産,而多餘的人不可能都擠在城市裡,所以,他們有地方去、要有事情做
現在的科技和經濟格局是這樣的,城市都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在推行供給側結構改革,所以,如果還指望像以前那樣,完全依靠大規模投資和低端加工個制造業老給農民(工)創造就業機會,已經不太可能也不太現實了。
伴随上面一二三産融合的說法,又有了一二三就業空間的說法。對農民來說,第一就業空間産痛依靠土地的就業,第二就業就是依靠城鎮和非農創造的就業,第三就業空間就是在農村但不依賴土地的就業方式(空間)。
第一産業,就是傳統的種植和養殖;第二産業,就是食品的精深加工,這其實是利潤最大、收益最穩的一個環節,前提是東西好、賣得好;第三産業,就是鄉村旅遊、休閑農業、養生養老農業等等。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像上海八十八畝田那樣,自己種、自己加工、自己賣、自己組織民宿和觀光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