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失調對身體的影響?【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一百七十七(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陰陽失調對身體的影響?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陰陽失調對身體的影響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一百七十七。(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聽衆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内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我們先看原文:“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這段話不難理解,講的都是陰陽寒熱的問題,原文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指的人體的陰陽如果是平衡的話身體就健康,如果陰氣發生了偏勝,也就是說陰勝,這個勝的意思就是偏勝的意思,如果陰氣發生了偏勝,陽氣就會受損而為病,這是指的“陰勝則陽病”,反過來,如果說陽氣發生了偏勝,陰氣就會損耗而為病,這就是“陽勝則陰病”。(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陽勝則熱”,指的是陽偏勝,就會表現為熱性的病症。“陰勝則寒”,講的就是陰邪偏勝,或者說人體内部的陰偏勝,陰分偏勝就會表現為寒性的疾病,或者說是寒性的體質,在這裡大家一定要理解的寬泛,不一定是病,有的時候他指的是體質或身體的狀态,陽氣多的話,這個人他就熱,陰氣多的話,這人就寒。這個陽氣、陰氣有時候是指的人體的正常的陰陽之氣,陰陽二氣,有的時候指的是邪氣。在具體臨床當中,我們可以具體展開去理解這個問題。
那麼“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這個地方“重”有兩種念法,一種念法是念重,重複的重,就是說本來有一層寒氣了,又加之外在的一層寒氣,兩種寒合在一起,這叫做重寒,就兩個寒合到一塊去了。這時候用我們的數學公式來講,叫做負負得正,就兩個負數合在一塊變成正數了,那麼這樣一理解,就是物極必反,那叫“重寒則熱”。(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那麼另外一句話叫做“重熱則寒”,就是兩個熱氣疊加在一起了,身體反而會呈現出一種寒氣之象,叫做“重熱則寒”。這是第一種念法,第二種念法,這個重不念做重,念做重,重就是極重的意思,非常厲害、很嚴重的意思。
“重寒則熱”指的是什麼?就是說這個人寒氣嚴重到一定程度,嚴重到極點了,就會化熱。那麼反過來,熱邪或者熱病重到一定程度,他就會化寒。這就是《黃帝内經》在講臨床上的一些表現,也是在講人體陰陽的這種偏勝偏虛的狀态所表現出來的身體外在的反應。這是大概的按照原意翻譯了一下,幫助大家去理解這段話的意思。
我們再看看古代的醫家對這段話是怎麼理解的,第一個就是“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在這裡邊的陰勝或者陽勝,是承接着上文當中的“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來講的,講的就是氣味陰陽如果是太過就會出現問題。(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所以《素問注證發微·卷一》,就是馬莳注解的,他認為“故用酸苦湧洩之品至于太過,則陰勝矣,陰,承上文物類而言。陰勝則吾人之陽分不能敵陰品,而陰分斯病也”。他講的是如果用酸苦湧洩這一類的藥品,或者是藥物也好,這個中藥材,如果說用的太過,這一類都是陰,“酸苦湧洩為陰,辛甘發散為陽”,用了陰分的藥太多,身體承載不了陰分對于身體的損傷,陰藥,就是說有這些寒氣的,偏寒的,偏陰分的這些藥,傷身體的陽氣,人體的陽分就不能敵陰品,所以說就會出現問題,就是“陰勝則陽病”,都會出現這個問題。那麼用“辛甘發散之品至于太過,則陽勝矣,陽,承上文物類而言。陽勝則吾人之陰分不能敵陽品,而陰分斯病也”,講的就是如果說用陽分的藥,陽氣太過的藥,把身體的陰氣給傷了,身體的陰分就會得病。(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這就是馬莳對于這段話的理解。馬莳理解,就是用了外在的幹預,用了外在的中藥材,那麼推而廣之,就是我們知道的所有的中草藥,用了這些中草藥之後,因為中國古人對于中草藥的認知,他是用陰陽五行的屬性來認識知的,不是用我們現在的中藥化學的認知來進行理解的,所以中國古人把藥品分為陽的和陰的。
補充陽氣的陽藥,尤其是辛甘發散的,都是陽性的。那麼補充陰氣的,就是陰藥,酸苦湧洩的,這都是陰藥。既然有陰陽,就會有不平衡,用陽藥用太多,就傷了陰分,用陰藥用太多了之後,也就老百姓所說的用了這些寒涼之品,用了寒涼的藥之後,吃了一些寒性的東西,比如說我們知道的水果當中的葡萄就偏寒,龍眼就偏熱,不同的水果都能分出寒熱,我們吃的五谷雜糧當中的大米,它就偏涼一些,它雖然說是性平,但是他偏涼。(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小麥就偏溫、偏熱一些。食物當中也有偏性,但是我們要知道,食物當中的偏性不嚴重,藥材當中的偏性就非常嚴重,我們知道的桂枝、肉桂、附子、幹姜這一類的,它都是屬于辛甘發散的,都是偏陽氣的,偏陽分的這些藥。我們知道的黃連、黃芩、大黃、闆藍根、大青葉這些都是偏寒的,他就屬于陰分的藥。
用陽分的藥用太多,把身體的陰氣給耗散了,我們知道前幾年非常流行的一個療法,就提倡大家有事沒事就要喝生姜水,就要喝姜湯,一下用上半斤姜煮着喝,當然咱們不能說喝姜湯不好,喝姜湯對什麼樣的人好?要分體質,對于寒氣偏重的人比較好,正好可以排寒氣。但是喝姜可要注意,姜是辛甘發散的,它是辛而發散,它不甜,甘是指的甜,它是辛而發散之品,喝太多了之後,就把身體的陰分,尤其是陰精,給散掉了,陰分散掉之後,就會出現陰分受傷,陰分受傷出現什麼?(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就出現煩躁、睡不着覺、口渴、身體越來越瘦、手心、腳心、心口窩,這叫五心,五心煩熱,有的人還會掉頭發,有的人會莫名其妙感覺渾身燥,不舒服、心慌、靜不下來,這都是傷了陰的表現。所以不是說喝姜湯不好,但是喝姜湯一定要分陰陽,分體質,寒氣重的人喝姜湯可以。但是如果你是陰虛型體質那就不适合這麼樣的大量喝姜湯了。所以在這裡一定要注意,任何東西都是好東西,但是一定要用對路才行,針對好您的體質,針對好您的身體狀态,用對了身體才能好。(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一百七十七。(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産生的問題,概不負責。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