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精神”裡所講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這三個詞,已經成為牛年的熱詞。其中,孺子牛被賦予了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含義,拓荒牛被賦予了創新發展、攻堅克難的含義,老黃牛被賦予了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含義。
深圳市委大院前的拓荒牛雕塑
那麼這三個詞有什麼來曆呢?現在,讓我們回到它們詩歌和典故的家鄉去,看看它們最初的形象。
孺子牛
孺,乳子也(《說文解字》)。孺子,還有天子諸侯、王公大臣嫡長子、繼承人之意,還有貴妾之意等。
春秋戰國時代,齊景公有一子,名荼,景公甚愛之。一日,齊景公以繩系牙,扮為孺子之牛,供其牽引取樂。孺子自是樂不可支,然不慎跌倒。齊景公繩拽牙斷,疼痛不已,仍不以為意。後人遂以孺子牛之典,謂溺愛子女之人。
1932年的上海,白色恐怖、血雨腥風之中,魯迅先生懷着左聯五烈士逝去的傷痛,寫下堅定革命信念的《自嘲》一詩。這首詩我們也許好久不曾回顧,照錄如下: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顔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首聯寫命犯華蓋之星,俗人之大忌;颔聯寫以破、漏之行藏裝備,穿越險境,而能載酒樂之,先生睥睨窮兇惡敵之狀盡顯矣。
頸聯推陳出新,化用兩個典故“千夫指”、“孺子牛”。尤其是“孺子牛”,誠如郭沫若“化腐朽為神奇”之言,産生了“服務于勞苦大衆的人”這樣一個嶄新的藝術描繪和藝術形象。
尾聯仍以诙諧之筆調,以“躲”明“抗”,以“一統”表“初心不忘”。
拓荒牛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位于深圳市委大院門前的雕塑拓荒牛(原名開荒牛),則是深圳的形象代言,它蘊含着深圳的城市精神——敢闖敢為、敢為人先、知難而進、創造不止。
文國明,也許是一位藉藉無名的詩人,不過他的這首《拓荒牛自白》裡卻有一聯自成高格的詩句。
平生甘做拓荒牛,套蝳拉犁從未休;
敢教荒原成沃野,誓将沙碛變新洲!
耕田獻奶當根本,斬棘披荊在前頭;
耗盡一生終不悔,來生有幸再為牛!
颔聯“敢教荒原成沃野,誓将沙碛變新洲!”也許放在其他詩歌裡将永遠被埋沒,但是在這首詩中,它以穩健、準确、昂揚的筆力贊頌了拓荒牛一往無前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拓荒牛雕塑的作者潘鶴先生于去年11月22日辭世,本文在此謹向前輩表示深切的哀悼。潘鶴先生一生奉獻了大量堪稱藝術瑰寶的雕塑作品,其中,入選人教版小學教材、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長的《艱苦歲月》,就是他初創于上世紀50年代的作品。
老黃牛
人民的詩人臧克家,以一首同名詩勾畫出老黃牛埋首耕作、任勞任怨的感人形象:
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
詩中的老黃牛既敢于面對生活之艱苦,又懂得珍惜時光之短苦,把為人民服務的理想深深地藏于荒田的水與泥之間,深耕細作、東走西回,為了荒野化為良田的理想而慎終如始、不辭勞苦。
了解了新時代賦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的嶄新寓意,回顧了它們在詩歌中的美好形象,親愛的讀者,這樣的三頭牛,陪着你“犇”向2021年牛氣沖天的美好前程,你願意嗎?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侵立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