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底層史觀 創作于2019年4月15日。第三篇文章,請各位多多支持哈!
唐朝是一個怎樣的朝代呢?或許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可以給您答案,讓你感受到唐朝的浪漫。當然李世民和武則天也是比較特殊的一對,向我們展示了朝廷之中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有人說提起唐朝,他最佩服的是“貞觀之治”創下的盛世。又有人說提起唐朝,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武則天的政治才能。事實上不管是什麼方面,都彰顯了唐朝的魅力。除了這些皇帝之間的故事,一些别的人物也讓人感受到了唐朝的特色。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臣子魏徵之間的故事。
相信“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句話大家都聽過,而這句話的出處是李世民。最後一句還說魏征去世之後,他的人生就少了一面鏡子,這足足說明魏征在他的生活之中扮演的角色有多麼的重要。很多人都說,皇帝和臣子之間沒有真誠,事實上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臣子魏徵之間确确實實存在了一些我們在其他皇帝身上看不到的真實。當一個人成為皇帝的鏡子之後,他所言所得,或許就是為了避免皇帝犯錯。而一個皇帝竟然能獲得大臣如此真誠相待,他本身也有着獨特的魅力。總之,在創造唐朝盛世的過程之中,魏徵所發揮的作用是舉足輕重。
在魏徵和唐太宗相處的幾十年間,有人說魏徵進谏數百次,而次次李世民都會聽從他的建議。一個人因為進谏的次數多少而聞名,另一個人又因為聽聞大臣的建議而流芳百世,這樣的組合就足以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之間所散發的一種魅力。而且這種君臣關系,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之中也是比較難得的。那麼魏徵的進谏真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嗎?為何獨獨有他的進谏能被皇帝所聽從。在他的身上,又有什麼獨特的地方吸引到李世民呢?
說起魏徵進谏,他确确實實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在一些場合完全不顧皇帝的臉面,直言不諱的表達出自己對于這件事情的看法,也就是說他的進谏實際上是當面直谏。試想一下,一個皇帝在群臣面前下不了台面是多麼尴尬的境地,就算是正常的臣子進谏也僅僅是通過上奏的方式告訴皇帝這件事情的真實狀況,而不是當着所有人的面讓皇帝難堪,但是魏徵本人卻沒有考慮到這樣的事情。有人說是不是他情商低,結果肯定不是的。有一次李世民問他:“為什麼你就不能在沒有人的時候給我進谏呢?”他最後說出的理由,讓李世民更加的認可他的這種行為。
首先他拿出舜帝舉例,他表示在舜帝繼位的過程之中,他特别喜歡群臣進谏,因為隻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才能知道自己的缺點從而進行改正,甚至告訴群臣,必須人前人後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不能在當面順從的情況下又背後進行謾罵,而魏徵就是學習了這樣的方式認可到了舜帝對待臣子的方式,甚至想要李世民借鑒舜的這種思想,讓他意識到隻有當面進谏才是最真誠的。如果在别人面前表示出對他的贊同,而在背後又說出他的缺點,這是一種非常缺乏道義的行為,甚至有些虛僞。既然他都已經将舜帝拿出來擋槍了,李世民又怎麼能不相信呢?
有很多人說,有些時候感覺李世民甚至是聽從魏徵的,把他的話語當做是聖旨。事實上在一些行為過程之中,我們确實看到了李世民對魏征的遵從,甚至是聽從。當時的唐朝雖然發展得十分繁榮,但是我們都知道到了一定程度國家必須建設國防力量,抵禦外敵的入侵。而當時國家的兵力不足,所以李世民表示要将入伍年齡降低到16歲。這樣魏徵感到十分的生氣,畢竟一個國家,16歲的青壯年全部去當兵,如果一旦發生戰争的話,就可能危害這個國家的子孫繁衍。所以說,他對于李世民提出的這件事情是非常生氣的,甚至表示千萬不要這樣做。試想一下,一個人竟然能在皇帝處理軍務的時候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是多麼的不惜命啊。
可是在魏徵這裡,他的想法事實上是為唐朝的發展奠定基礎,畢竟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離不開人民的,一旦人民數量減少這就會使得國家的力量變少。除此之外。本來就是18歲強制入伍,而現在變成16歲降低了年齡,這本來就是一種朝令夕改的法令。這樣的話語本身對于政治威信也是極為不利的,人們對于皇帝或者說是這個國家的掌權者都極不信任,畢竟任何法律就可能在一瞬間變化。聽完魏徵的這些話,李世民又開始妥協了,他認為魏徵所說的十分有道理。如果自己真的這樣做,可能唐朝就敗在自己的手裡。魏徵納谏有理有據,所以李世民不得不聽。
當然聽到這很多人可能以為魏徵進谏實際上是盲目的說辭,真正的不考慮的李世民的任何想法。事實上在一些情況下,魏徵還會利用一些說話的藝術用到一些典故李世民進行教育。我們都知道,李世民在位的期間有一段時間是十分節儉的,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全城上下都有了一股節儉風,對于國家的發展極為有利。那是在貞觀十一年的時候,李世民到洛陽巡視,當時還有百官同行。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要發表一定的意見。
當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些宮殿,李世民對着大臣們說:“現在這些宮殿全部歸我,而主要原因在于這個宮殿的主人自身助纣為虐,弄虛作假,也就是因為他的這些特點使得滅國。”
通過這樣的事件表現出來了李世民本人不同的性格,而魏徵就在這時候直接表示出:“要是皇帝能以隋炀帝為鑒,相信我們唐朝一定會發展得更加強盛。在這樣的情況下,天下也會太平,這個國家的子民也會更加的幸福。”
聽了這樣的話,李世民非但沒有責怪魏徵在這樣的情況下阿谀奉承,還對着群臣說我們也要以隋炀帝為教訓,做到勤儉節約,不奢侈成謎。又是因為這番話,讓所有的臣子都感受到了李世民的心思,并且在日後的行政活動中保持節儉的風格,注意休養,注意做善事。總之,我們可以看到在魏徵和李世民的相處之中,他們從來沒有因為說話太直接吵架。相反就是因為這種所謂的直接,讓他們兩個人的關系越來越好,畢竟不是任何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說真話,說真話需要勇氣。而魏徵對于李世民已經處于随時都可以說出問題的狀态。
提起諸葛亮相信我們都是十分的佩服,在政治上的才能也讓人們看到了他對于皇帝的輔佐是多麼的用心。可是有一次有人問李世民,到底魏徵厲害還是諸葛亮厲害?他的答案出乎意料。他表示在自己的心目當中魏徵是最厲害的人物,因為他願意說真話,敢說真話,也就是因為他的這些話語,讓自己在處理政務以及管理國家過程中,考慮到了一些從來未察覺到的問題。而且他說出這些話并不是為了讓皇帝沒有面子,切切實實的想讓他更加的符合皇帝這個身份,擔負求皇帝的責任,流芳百世。
通過這些話語,以及魏徵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魏徵和李世民的關系确實已經達到了讓我們無法理解的狀态。而在國家的治理過程中,隻有當皇帝和臣子之間沒有隔閡,甚至是都想要為這個國家的繁榮發展而奮鬥。一些比較忠誠的臣子進谏,那些可以聽從臣子建議的君王納谏。作為一個皇帝,他忍受得了臣子的直接,甚至于聽臣子的話語,改正自己在政治上出現了一些錯誤,這已經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魅力。都說:“忠言逆耳利于行”,而唐太宗和魏徵行為确确實實的将這句話演繹得淋漓盡緻。相信要是在唐朝以後的那些皇帝如果聽從了大臣的建議,或者說是認識到了李世民和魏徵之間的關系促進了國家的發展,或許他們的王朝還能不斷的進步。對于魏徵和李世民你是怎樣看待的?歡迎一起讨論。知識鍊接:魏徵,即現叫做的“魏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