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健身、減肥……這些似乎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的追求。灼識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健身人群3.03億,數量是全球之最,而這一數字在2026年将達到4.15億。
龐大的用戶群體,意味着資本不會放過健身賽道。近年來,國内市場出現了不少健身相關的品牌(不一定是本土品牌),比如加拿大的瑜伽服品牌lululemon,以及耐克、阿迪達斯等運動品牌,這幾年一直在深耕我國瑜伽服市場。
此外,還有像Keep這樣的運動科技品牌,旨在為廣大運動、健身人群提供全面的健身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瑜伽服賽道不僅受益于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還受益于瑜伽熱的利好,這已經确定是能更輕松盈利的服裝細分領域。但Keep所在的賽道,要如何盈利?
近日,Keep提交了IPO招股書,拟在港股上市。根據招股書披露,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1-9月),Keep實現營收分别為6.63億元、11.07億元、11.59億元。
雖然營收呈現逐年增長的态勢,但在過去三年間Keep始終處于虧損狀态,虧損額分别為7.35億元、22.44億元、24.58億元。可以看到,營收越是增長,Keep虧損越是嚴重。
對于虧損的原因,Keep在其招股書中解釋稱,當前公司優先考慮戰略路徑的制定和商業模式的優化,而不是立即實現收支平衡。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Keep當前根本沒能力同時實現企業的良性運營和盈利。要解釋這個觀點,首先要了解當前Keep的運營模式是什麼,即它是靠什麼實現營收增長的。
從公布的資料來看,Keep的主要營收模式便是賣貨,包括線上健身内容、智能健身設備、配套運動産品。
Keep起家于健身課程内容,但經過數年發展,現在其營收業務已經拓展至智能健身設備、配套運動産品。
線上健身内容本質上屬于知識付費範疇,而知識付費其實不是那麼的賺錢,很難靠這個實現盈利。但對Keep來說,這一塊業務又不得不做,因為這是其新引用戶的重要入口,也是它立身安命的法門。
通過優質的健身内容,Keep可以保證對用戶産生持續的吸引力,然後轉化為自己的活躍用戶。目前,Keep的用戶超3億,2021年月活躍用戶峰值超4000萬。
上述用戶群體,都是Keep智能健身設備、配套運動産品的潛在買家,這兩大業務才是推動其營收增長的主要因素。
來看一組數據,截至去年年底,Keep累計賣出了約6.7萬台智能單車、120萬條手環、82.5萬台智能秤、18萬台跑步機,以及大量的啞鈴、瑜伽墊、緊身衣、緊身褲等配套産品。
這些産品大多都是Keep的自有品牌。在這裡已經能可以看到一個很清晰的邏輯,Keep主要就是靠健身課吸引用戶,為自己的産品導流。這很像直播賣貨,區别在于引流的方式不同。
除了賣貨,Keep的營收當然還包括會員訂閱、廣告收入等闆塊。數據顯示,去年Keep的平均月度付費會員數由2020年的191萬增長至328萬。龐大的用戶群體,意味着會員訂閱收入這一塊還是很可觀的。
營收講完,那麼支出這塊呢?
從招股書來看,Keep最大的支出是銷售及營銷,報告期内開支分别為2.96億、3.02億和8.18億元,呈現遞增的趨勢。
在加大營銷的背後,是市場競争愈發激烈的背景下,Keep打出的牌。市場競争大,流量獲取難,那必須加大營銷,以提升客戶認知、提高品牌知名度。
要知道,Keep現在的護城河其實并不那麼明顯,但市場上存在大量的競争對手。健身課方面,各大短視頻平台存在大量的免費健身視頻,盡管可能很大一部分不那麼專業,但專業的健身視頻必定不少,關鍵人家是免費,Keep需要收費,後者的競争力顯然就不那麼強了。
而在各種運動健身設備和配套服裝方面,對手都不弱,比如漢臣、億健等健身器材品牌,華為、小米等智能硬件品牌(這兩家的智能電子秤賣得可不少)。至于運動服飾方面,Keep就更沒競争力了。
所以,存在大量的圈外對手,是Keep不得不加大營銷的重要因素。而加大燒錢力度,是Keep一度實現盈利但又重新陷入虧損的重要原因。
這也解釋了一開始的觀點,短期實現盈利簡單,隻要Keep停止營銷支出或者大幅降低支出即可,但這會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當下Keep是很難平衡良性運營和盈利的。
最後再提一句,未來健身人群肯定越來越多,行業大趨勢其實是利好Keep的。此外,Keep自身形成的業務閉環和它的專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構築了競争壁壘,這也是它的優勢。
就目前來講,在線上健身領域,Keep是頭部企業,當前它主要威脅從來不是同行,而是圈外的品牌,正如前述的華為、小米這些,其實都是Keep的競争對手。
面對這些大品牌,Keep所能做的便是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品牌和運動健康關聯得越深,它的話語權就越高,前景自然就越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