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源”
百度百科顯示,穿青人早期叫“裡民子”,也叫“羨民”或“縣民” ,後期叫“穿青”。之所以稱為“土人”,是因為他們“居土日久”,是明朝漢族征南将士與當地土族的後代,“因而自認和當地漢人有區别,傳統服飾尚青色,普遍使用貴州通行的官話,解放後,穿青人要求承認其為少數民族。例如貴州的穿青、廣西的六甲等。”(見1978年9月,政協全國委員會民族工作組《關于我國民族的識别問題》)
穿青人是一個主要分布在貴州西北地區,人員相對集中的“未識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譜、墓碑記載和傳說中,他們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廬陵縣 ” 。其淵源存在諸多争議,近年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研究。
現如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畢節市、貴陽市、安順市、六盤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個市(州)所屬的二十多個縣(市、區) 。此外雲南鎮雄一帶也有人自稱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們身份證上的民族欄标注的大都是白族,雲南省境内的官方數據已無穿青人這一待定民族。根據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穿青人人口數量約六十七萬人,其中,畢節市的織金、納雍兩縣在當時已分别超過二十萬,現在穿青人已經達到100多萬人以上。2014年政府做調研,穿青人可以申請并入鄉鎮附近其他族,最終申請的人少之又少。
穿青人舊照(圖片來源于網絡)
2
“家鄉的穿青人生活狀況”
家鄉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除彜族、白族、苗族、白族、布依族之外,大部分是穿青人。我們穿青人有自己的服飾,有自己的婚禮習俗,語言不知道在上面時候已經失傳了,基本使用的都是漢語。
小鎮建有穿青人廣場,到節日的時候大家總會到廣場去聚上一聚,唱點山歌。小鎮附件有很多與穿青有關的小店,穿青人羅鍋,穿青人服飾店等等。
最值得一說的是穿青人隧道,隧道大概100多米長,是族人為打通去其他鄉鎮的便捷通道,這個長100多米的隧道全部是人為鑿開的,裡面很簡陋,沒有安裝什麼其他設置,隻能夠一個車單向通過。雖然簡易,但也為大家節省了幾個小時的路程。
穿青人信奉的是“五顯祖菩薩”,還沒有分家的時候,全家供奉一個菩薩,兒女分家後,就回舉行一場“跳菩薩“,每一個新的家庭在跳完菩薩之後,會重新供奉一個菩薩。
前幾年的穿青人基本都是靠種地為生,由于交通道路便捷,各村道路已經硬化,現在大部分已經進行專業,種植高粱、銀杏、果樹等低杆經濟作物。有的搞農民專業種養殖合作社,生活情況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告别了以前的農耕生活。
穿青人“跳菩薩”(圖片來源于網絡)
3
“社會的認可問題”
雖是待定民族,卻也享受着中考加10分,高考加20分的待遇,但隻是在貴州省内,我記得我高考那年考的是外省的學校,在省内的總分是加了20分的,去到外省的時候總分是沒有加20分的。去到學校同學們都沒聽過穿青人,調侃道:“我們是否還住在原始森林”。
畢業的時候,按照學校要求辦理離校手續,但因系統沒有“穿青人”,也沒有“其他”選項,導緻畢業被拖了一下,後來導員想了辦法,才得以解決。
住宿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穿青人的身份證經常在酒店刷不出來,導緻住宿不成功,很多店員因為沒有見到過,不敢冒險,都會選擇把我們拒之門外。
希望穿青人以及其他待定民族的歸納問題能夠早日解決,多向大衆普及少數民族之外的其他待定民族,讓大衆了解到我們這些待定民族,不至于見到向看見森林裡來的一樣,我們在祖國的強大之下,同樣優秀。我們需要的是大家的了解,在生活着能夠出行便捷。
穿青人生活照(圖片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