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男孩的故事
分享兒童教育經驗,關注媽媽自身成長。
原創首發,轉載文章請注明“媽媽在進步”。
01
很多父母嘴巴上講得動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需要父母耐心地手把手教導。大人圖省事會給孩子成長帶來長期的隐患。
昨天,“媽媽在進步”提出,父母對四年級的學生最需要重視的,是獨立能力的培養。
無獨有偶,今天就看到一則新聞,說杭州采荷中學近日舉辦了一場初一新生“系鞋帶比賽”,要求學生先将鞋帶從鞋子上解下,然後在三分鐘内将鞋帶正确地穿回去再系緊。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有三成學生不會。
這次比賽沒有事先通知,學生未作準備;而且參加比賽的84名學生,是從學校14個班中随機抽選的。因此,“三成初一學生不會系鞋帶”,這個結論還是有較強的可信度的,是現在城市孩子動手能力的真實反映。
平平媽媽也看了這則新聞,回到家就讓平平也練習系鞋帶。
找鞋子的時候,發現平平的鞋都是魔術貼,最後拿了一雙自己的運動鞋讓平平練習系鞋帶。結果可想而知,平平自然是系不好鞋帶的。
“平平,系不好鞋帶不怪你,媽媽沒有給你鍛煉的機會。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系鞋帶吧!”平平媽媽看着那麼多雙魔術貼鞋子,有點後悔。
平平上一年級的時候,媽媽買過系帶鞋。平平上學穿不好總要家長幫忙,大人教了幾次,平平的小手系鞋帶總是打不好活結,時間長了大人和孩子都不耐煩。再加上平平放學回家鞋帶總是散開着,也擔心不小心踩鞋帶摔跤,以後平平媽媽給孩子買鞋總買魔術貼,省事方便。
現在平平媽媽發現,因為“少找麻煩”的想法,遏制了孩子系鞋帶的興趣,失去了鍛煉孩子獨立的能力的好機會。
很多父母嘴巴上講得動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可是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需要父母耐心地手把手教導。
幾次教下來,或者孩子感覺“太麻煩”“折騰人”,或者父母認為“孩子時間緊,太浪費時間”等等,在這時候,很多父母沒有堅持,索性自己三下五除二替孩子幹了,圖個大人孩子都省事。殊不知,這時候省事會帶來長期的隐患,從兒童發展的觀點看,不給孩子鍛煉機會,就等于剝奪了孩子自理能力發展的機會。
02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呵護孩子是本性,但什麼事都替孩子操心,這種做法不僅讓自己活得很累,還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責任意識在無形中缺失。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幼兒時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會明顯增加,喜歡自己去嘗試體驗,在這一時期,父母要因勢利導,把握孩子的心理特點,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呵護孩子是本性,但什麼事都替孩子操心,這種做法不僅讓自己活得很累,還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責任意識在無形中缺失。從小讓孩子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将來孩子到外地上學或參加工作,必然難以适應,到頭來還是害了孩子。
有一句老話說:“孩子是被寵壞的。”這其實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照顧得太周到,不僅容易讓孩子養成好吃懶做的毛病,還容易讓孩子形成逆反心理,感覺自己被管得太多,沒有自由,受累不讨好。
在最近大熱的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扮演的單親媽媽,就是這樣的性格,“犧牲型奉獻和呵護”并沒有得到女兒真正的理解,反而成為女兒的枷鎖。
話再說回來,杭州采荷中學“三成初一學生不會系鞋帶”, 這件事中出醜的是學生,但應該反思的是家長。
在學習上,平平媽媽讓孩子做題目、練寫字總是一遍一遍的;在生活上,培養孩子做家務卻沒有上心。這在家長中不是個例。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成績才是最重要的,在學習方面抓得很緊,但在動手能力方面,很少花精力去培養,有的父母還認為孩子做家務是在浪費時間,進而把孩子生活方面的事一概包辦下來,為學習騰出時間。
03
如何讓孩子改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壞習慣,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呢?有以下幾招:
“媽媽在進步”一直認為,父母要學會放手,如果難題都被父母解決了,孩子沒有學習的機會,沒有戰勝困難的體驗,隻能坐享其成,這就很難培養出健康向上的性格。
如何讓孩子改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壞習慣,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呢?有以下幾招:
第一招,培養孩子勞動的熱情和生活的技能。
父母在生活中鼓勵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通過具體的小事,教一些生活技能,刻意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更好地體驗勞動的樂趣。
第二招,父母不要總去幫忙,有意讓孩子來照顧自己。
讓孩子體會到家長勞動的艱辛,對長輩産生更多的感謝和關心。
第三招,父母要耐心指導,開始的标準不要定太高。
從不會到會,從不好到好,孩子的技能提升需要一個過程。父母不要責備過多,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每一個鍛煉機會,讓孩子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獨立性越來越強。
平平的故事還再繼續。如果您想一起探讨兒童教育的問題,請關注“媽媽在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