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相愛”是所有家庭都想要追求的,一家人互相愛護互相照顧在我們看來才是最好的,所以家庭成員之間越是親密越是彼此保護我們就越羨慕,但是有的時候也有例外。
單親媽媽和兒子同床15年
張婕和丈夫剛結婚一年就離婚了,好在兒子聰聰的撫養權判給了張婕,張婕也是個堅強獨立的女性,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自己一個人帶着。
可能是因為缺少父親的原因,聰聰從小就膽小,怕蟲子怕黑怕一個人,張婕沒辦法,十多年了一直都是跟孩子一起睡的。
起初張婕也想過,孩子大了是不是應該分開睡了,但是一想到孩子從小就沒有父親,如果自己再不給孩子充足的關愛,怕孩子心裡有陰影,也就沒考慮太多。
孩子半夜發出奇怪聲音,
媽媽決定:分床睡
但是一件事情的發生,讓張婕決定跟孩子分床睡:
原來是有一天,張婕突然從睡夢中醒來聽見奇怪的聲音,原來聲音是兒子喘粗氣發出的,兒子小臉泛紅,額頭上還有幾滴汗珠。
這一下張婕才意識到15歲的兒子已經是真正的男子漢了,不應該再和兒子同床睡覺了。
第二天,張婕把孩子被褥搬到了另一個房間,語重心長的跟孩子說“你已經長大了,應該有自己的空間,如果你害怕,就開燈睡,媽媽會一直保護你。”
媽媽若是再不醒悟,危害不容小觑
我們都追求和孩子親密的親子關系,但是當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發育到一定年齡時,異性的監護人其實是應該有所避嫌的,張婕因為害怕孩子孤單所以一直沒有和孩子分床,但是這樣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行為。
就比如前年某縣發生了這樣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16歲的初三男孩小傑殘忍殺害了隔壁鄰居一對年僅7歲的雙胞胎女童,此前小傑與女童并沒有任何的矛盾,那麼小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經調查發現,原來小傑的暴行竟然是沒有和母親分床睡覺導緻的!
小傑是個内向害羞的孩子,他的母親是典型的農村婦女,平時在家任勞任怨地幹活。
小傑的父親是一個水泥工,家裡所有的開銷都靠父親一人的工資支撐;但是他有一個特别大的毛病,就是喜歡喝酒,并且一喝酒就喜歡打人。最開始的時候是打自己的妻子,小傑長大點後,他就經常妻子孩子一起打。
父親的打人行為給小傑帶來了很多的心理陰影,因此小傑有點人格分裂,平時脾氣不好經常抱怨,從小也經常被同學欺負。小傑每次被欺負後哭着回家還會遭到父親的一頓打罵,說小傑沒有出息。
在這樣的家庭情況下,小傑便隻能依靠自己母親,因此他從小到大都和母親一起睡覺。
就算是父親打罵他,讓他回自己的房間睡覺,他也還會自己悄悄地溜回母親的房間。久而久之,也就放任小傑和母親一起睡覺了。
但沒有與母親分床睡這件事卻成了小傑殺害隔壁雙胞胎姐妹的導火索!
事情是這樣的,那日小傑放學回家,在村口剛好碰到了鄰居的雙胞胎姐妹。
雙胞胎中的一個随口就罵小傑是“變态”,說他這麼大了還和母親一起睡覺,羞不羞。
而十幾歲的男生,正值叛逆期,脾氣也比較沖,他當時一沖動就撿起地上鋒利的石頭将雙胞胎姐妹拖進了山中……
警方發現小傑的時候,他正站在河邊,眼神呆滞,精神恍惚,一聲不吭也沒有任何反抗的就被警察帶走了。
就那麼一時的沖動,就帶走了兩個鮮活的生命,年少的小傑可能也被自己的舉動吓傻了。而這樣一件殺人案的起因,居然隻是女童的一句“這麼大了和母親一起睡覺丢人”
可見,父母沒有在合适的時候引導孩子分床睡覺,确實會給孩子的心理健康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過度依賴母親的後果
當孩子過度的依賴母親,在性格上就會比較柔弱,沒有男人的勇敢和果斷;
如果媽媽對兒子事事包辦,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長大後很有可能變成“媽寶男”,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成就是因為母親的過度溺愛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媽寶男”。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身體和心理都會發生變化,媽媽如果過度的跟孩子有親密的接觸,會影響孩子對性别的認知,扭曲孩子的觀念,這也不利于他的人際交往。
曾經,朱雨辰媽媽在節目《我家那小子》中的“賢妻良母”言論,讓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朱媽媽那密不透風的控制和令人窒息的“瘋狂”的愛。
男女分工不同,女的就應該做賢妻良母;
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的;
我完全沒有自我……
我在家裡的位置就是我頂兩個菲傭。
……
朱雨辰的媽媽已經72歲了,她為了不讓兒子做飯,就背着東西跟着兒子跑劇組,兒子在哪兒拍戲,她就跟到哪兒;
因為不想看到兒子被打,她不許朱雨辰接古裝戲和武打戲;
怕兒子上火,她幾十年如一日的給兒子榨果汁,每天淩晨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湯;
甚至朱雨辰的每一段感情她都知道,還都會幹擾。
被媽媽控制了39年的朱雨辰,曾經跟她大吵“你這樣會把我搞死!”
他一直想逃離媽媽的掌控,從上海跑到北京上學,畢業後,又選擇留在北京。
但,媽媽總會使用苦肉計,回家時,他發現媽媽總是在哭“我怎麼這麼沒出息,兒子就這麼離開我”。
這種密不透風的愛,就像是孩子的枷鎖。
我把自己都給了你,你怎麼能不聽我的?你這輩子該怎麼活應該由我來決定。
但父母的控制欲太強,子女們都過得不太好。
朱雨辰對待愛情消極妥協,性格隐忍不自信,朱雨辰的姐姐覺得自己做不到母親那樣。
“我負不了這個責任”,陷入了恐婚的狀态。
一個健康的家庭,應該是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自我沉溺地為孩子付出一切,反而會成為孩子沉重的負擔。
以愛之名的控制是對孩子生活能力、思想的病态絞殺。
這種來自父母畸形的愛,不會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成長,反而會壓抑、扭曲他的世界觀。
《少有人走的路》裡說:“愛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
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但也應尊重孩子成長的選擇,無知的溺愛不是愛,是害。
在美國教育體系中,有一個著名的“二十碼法則”。
這個法則的字面含義,是要求家長與孩子保持至少“二十碼”的距離。
而這個法則更深層次的含義,是倡導父母不必時時處處圍着孩子轉,而是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主動權和決定權。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床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分床睡覺,大多是害怕失去父母的愛。他們從出生開始一直備受父母呵護,身邊總是有人陪伴,但現在讓他們自己睡在一個房間裡,孩子會覺得父母是不是不愛自己了,甚至會有被抛棄的感覺。可是,如果不讓孩子和父母分床睡覺,就很容易像上面說的那個男孩子一樣,發展為不健康的戀母情結,到底男孩子該什麼時間和父母分床睡?
研究表明到了3-6歲這個最佳的年齡段給孩子分床睡是十分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的。但錯過這個年齡段或者拖至十幾歲,尤其是男孩子,在性格上就會受影響。
6、7歲的孩子已經具有朦胧的兩性意識了,在這個時間段應該得到正确的疏導!
異性親子之間避嫌,
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步
孩子可能小,對于避嫌沒有很大的概念,但是作為家長,一定要把“即便是親人,也男女有别”的思想交給孩子,尤其是女孩,如果從小沒有這樣的概念,長大後很容易受傷害,所以家長要及時做好異性親子避嫌。
1.孩子3歲家長就要告訴孩子“男女有别”“身體不能随便讓别人摸”;
2.給孩子買繪本,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
3.孩子5歲以後,不管家裡的長輩多喜歡孩子,也不能親密的親嘴,可以親孩子的手背或者額頭;
4.孩子有了性别意識,就要和家長分床睡;
5.當孩子懂事,家長就不要在孩子面前光膀子、換衣服等,盡量不要太暴露;
6.孩子5歲以後,女孩由媽媽幫着洗澡、男孩則由爸爸幫着洗澡,不要帶孩子到異性浴池洗澡……
幫助孩子順利分床的小技巧
1
給孩子創造一個有利于睡眠的環境。
把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從小朋友的房間裡清理出去,創造一個有利于睡眠的環境。如果孩子睡前還要看電視、打遊戲的話,神經元會比較興奮,從而導緻入睡困難;同時電視和電腦屏幕發出的光會對孩子的眼睛有影響,不利于孩子進入睡眠狀态。如果孩子需要一點照明光線,不妨在房間放一盞光度很暗的小夜燈。
2
态度堅決,别讓孩子的哭鬧擊敗!
很多孩子在分床的時候出現哭鬧的情況,家長有的不忍心看到孩子哭鬧,分房的拉鋸戰也不得已以失敗而告終。然而一次次的哭鬧并沒有分床成功,孩子會逐漸形成哭鬧就可以不分床的心理,父母的下一次分床計劃就會更加不容易進行。因此,在分床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态度堅決。最好要嘗試用積極的方法來引導孩子。
3
睡前準備,帶給孩子儀式感
洗個熱水澡,換上睡衣,刷刷牙齒,然後再讀一個溫馨的睡前故事——這一個個孩子親自參與的步驟,能夠幫助他們分散即将獨自睡覺的恐懼。時間長了,這一套睡前動作會像儀式一樣印刻在孩子潛意識裡,孩子們在做這些事情時,很自然的就知道馬上要睡覺了。
4
有一張屬于自己的小床,會睡得更安心!
當孩子的目光還聚焦在要和爸爸媽媽分床睡的焦慮中的時候,父母可以嘗試下轉移孩子的目光,例如跟孩子去玩偶市場買一些他喜歡的卡通玩偶,去家具市場買孩子最喜歡的乖哦公主床。依舊在童話裡成長的孩子或許把她的房間看作童話裡的城堡,自然而然對分床的排斥感就會減少,父母分床拉鋸戰的壓力也會少很多。
5
創立安全感,讓恐懼消失!
孩子不敢獨自睡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恐懼。他們總是會擔心屋子裡藏着一隻妖怪。為了平複孩子恐懼的心情,可以給他一個他最喜歡的毛絨玩具,起個名字叫“寶寶守護者”;蓋上一條他最喜歡的小毯子,起個名叫“神聖飛毯”;哪怕就是個玩具汽車,隻要他覺得放在身邊有安全感,都可以拿給他。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另一種事物來取代父母,去帶給孩子安全感。
6
适當的獎勵,會讓孩子更願意堅持!
如果孩子表現的好,一夜相安無事,第二天早晨起來可以讓他選擇一份他最喜歡吃的早餐或者挑一件他最喜歡的衣服穿。這會幫助他們把獨自睡覺的好習慣與獎勵聯系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