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策略中,你要做的最重要的決定就是給你的産品或服務起一個什麼樣的名字,因為從長遠來看,品牌不過是一個名字。”——艾·裡斯《品牌22定律》
品牌名稱·文字釘華為華為,是“心系中華,有所作為。”
品牌名稱,是接觸消費者文字釘的第一序列。文字釘,是在消費者心智彙總找到空位并插入釘子,它常常分為三類,功能型,理念型,洗腦型。
- 功能型:王老吉——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 理念型:華為——心系中華,有所作為
- 洗腦型:蜜雪冰城——你愛我呀我愛你蜜雪冰城甜蜜蜜
文字釘,品牌名稱,本質是一個标簽,标簽的作用就是區分度、被記住。洗腦型的文字釘,如蜜雪冰城,在這一方面做的很好,病毒式傳播 簡單重複,把可記憶性刷到了max。而華為則巧妙地抓住了心智空位——愛國,愛國不是一個多麼新穎的品牌理念或調性,但是如此直白的把愛國寫在臉上、把愛國作為品牌名稱的,華為獨樹一幟。
被記住是品牌的基本盤,而被信任,才是企業的根本。商業的核心是信任,解決信任的本質是解決人對事物的感官的認知——文字釘就是其中之一。功能型的文字釘,明修棧道:強調-嘗試-強調、暗示-感知上功能增強-信任;而理念型的文字釘,暗度陳倉:理念傳遞-潛移默化-共鳴-認同-信任。而靠着愛國這一被廣泛認同的理念,華為可以說引發了所有愛國消費者的共鳴;靠着直球式愛國,華為牢牢抓住了第一印象,而在實踐上的中華有為——鴻蒙、麒麟等自主創新,則是深化了區分度和可信度。
品牌logo·視覺錘
講完了文字釘,接下來我們講視覺錘。視覺錘,核心在于視覺 錘,也就是可記憶性與有意義性的結合。首先,它必須以視覺元素為載體;其次,不是所有的視覺元素都是視覺錘,一個品牌的視覺錘必須表現出語言釘,這一點常常被忽視,有的品牌隻做到了标識易于記憶,卻缺少了和品牌的聯想度。
實際上,就個人看法而言,華為的logo在充當視覺錘這一方面做得不夠好。
有從業人士提出品牌标識的三個階段,1.0 VI時代,标識抽象、藝術,是做給老闆而非消費者,不經解說難以理解其表達含義;2.0 超級符号時代,标識更能被看見、被傳播;3.0 視覺錘時代,标識具有視覺綁定特性,是能夠傳遞戰略的超級符号。
華為有兩大logo,紅色logo與HarmonyOS,它們的矛盾之處體現于,一方面,從可記憶性上說,華為的logo抽象化,不加以解釋難以明了其理念,也并不具有很強的區分度;另一方面,從有意義性上看,内涵深刻,有旭日東升、開天辟地等戰略色彩意蘊。
可記憶性
以品牌舉例,蘋果,那你看到這個logo你能讀出什麼?
咬了一口的蘋果,它代表的是智能手機行業的開創者,在當時的手機行業,它用符号創造了它的差異性。
我們再來看看華為的logo,你能讀出什麼呢?
有人說,它像是切開的蘋果,也有說它像孔雀開屏,還有人說是放射的光芒,包括華為官方給出的解釋也有好幾個,任正非曾分别稱其為菊花與太陽。含糊不清的認知,是很難進入到消費者的潛意識記憶的。
而另外一個logo鴻蒙OS,簡單的平面黑色字母組成,唯一的亮色是藍色一橫,卻也難明其意。在設計做到最簡的同時也讓它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印象變成了最簡。
華為的logo在這方面隻能稱得上是個标志,用來區分于行業品牌認知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品牌logo往往用于幫助消費者加深品牌印象認知,而華為的logo卻依靠于品牌名氣反哺,消費者對品牌的理解先于對logo的理解,更多的是先成為品牌消費者,再去對于logo進行了解。加上衆說紛纭的logo理解,倒像是回饋老粉的painted eggshell。
有意義性
華為的logo在和品牌思想、戰略定位、文字釘的結合上做的很好。
紅色logo,1987年,創辦華為時,logo是15片花瓣,初始設計含義是旭日東升、日出東方,帶有明顯的八十年代愛國主義氣息。08年,logo變更,由 15片花瓣變成8片,“HUAWEI”大寫字母,開始走向國際化。18年,第3代logo,更加扁平化,“HUAWEI”字體更硬朗銳利,體現網絡萬物互聯時代。
任正非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就曾經說過,華為的logo是一朵菊花,也是一個正在散發光芒的大太陽,他希望華為的員工像菊花一樣團結而且積極向上。
Harmony OS logo,官方給出了答案,鴻蒙OS中“O”加了一條下劃線,與“旦”字非常接近,而“旦”字在甲骨文中又寓意着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引申為萬物初開的意思。這很符合鴻蒙系統開放包容、連接萬物、萬物互聯的理念。同時,藍色象征的是宇宙深邃,也是鴻蒙操作系統的整個空間色。而“鴻蒙”這個名字在中國神話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前,世界是一團混沌狀,因此把那個時代稱作鴻蒙時代,指華為有開天辟地之意。
綜上而看,華為logo與其說是視覺錘,不若說是一個給花粉們的小彩蛋。對于陌生消費者來說,華為logo缺少特色,也不一定有挖掘欲,并不能取得一錘定音的記憶效果;但是對于擁護華為的花粉而言,華為logo多種多樣的延伸釋義、芥子納須彌的宏大意向,反而蘊藏着可以深挖的趣味,未必不是一個增加用戶粘性的好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