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把爵位分成了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爵位。王爵的地位最高,僅次于皇帝。王爵又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曆史上的國名為号,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号,如臨淄王、陳留王。
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号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号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不過,許多人在看清朝時期的電視劇或書籍時,往往還會看到一個稱呼:鐵帽子王。聽上去感覺很酷,似乎比親王更高一個等級。那麼,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鐵帽子王并非爵位,而是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一般爵位都要遵行“降等承襲”的規則,即每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一個等級。比如親王去世後,他的兒子(一般是嫡長子)繼承爵位時就要降為郡王。郡王去世後,下一代繼承到的爵位降為公爵。以此類推。但鐵帽子王則不受此規則限制,親王去世後,繼承人還是親王。
因此,鐵帽子王在繼承權方面比其他王爺要享受更多的福利。但在政治地位上,鐵帽子王和其他王爺并沒有什麼區别,不存在高人一等的情況。
清朝曆史上一共隻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有八位是清朝開國之初,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他們分别是: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睿親王多爾衮(努爾哈赤十四子)、豫親王多铎(努爾哈赤十五子)、肅親王豪格(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侄子)、克勤郡王嶽托(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之孫)。
除了上述八位外,清朝還有四位在中後期因維護社稷立功受封的鐵帽子王,他們是:怡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恭親王奕訢(道光第六子)、醇親王奕譞(道光第七子)、慶親王奕劻(乾隆十七子永璘之孫)。
在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中,誰的實力最強呢?這其實要看處于哪個時期。清朝入關前,禮親王代善掌握着八旗中的正紅旗和鑲紅旗,因此實力最強。清朝入關後,睿親王多爾衮權傾朝野,又掌握着正白、鑲白兩旗,連順治皇帝都要喊他皇父攝政王,實力最強自然毋庸置疑。
此後,皇權越來越集中,開國的八家鐵帽子王都得老老實實聽命于皇帝。因此也就沒有誰強誰弱的說法。至于清朝中後期這四位鐵帽子王,他們所處的年代和受封爵位的時間都不相同,所以就更沒有可比性了。 文章來源: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