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傳統文化?随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在不斷創新教學手段的同時拓展教學資源,其中提升教學實效的首選資源是地方文化資源地方文化資源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内容高度契合,且與小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是陶冶學生情操的有效載體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重視地方文化資源的整合工作,助力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傳統文化?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傳統文化
随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在不斷創新教學手段的同時拓展教學資源,其中提升教學實效的首選資源是地方文化資源。地方文化資源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内容高度契合,且與小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是陶冶學生情操的有效載體。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重視地方文化資源的整合工作,助力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整合地方優秀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态度。通過地方文化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滲透拓寬學生文化視野、凸顯地方文化魅力,涵養學生尊重地方文化的人文素養,有助于學生積極健康人生态度的養成,對其今後的學習、生活形成良性影響。另一方面,有利于曆史文化教育工作開展。地方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分支,曆經歲月洗禮,蘊含着大量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借助地方文化開展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同樣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
如何發掘教學中的地方文化資源
深挖地方節日文化,豐富道德感知。傳統節日中不僅蘊含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會滲透許多地方文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收錄了很多與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的内容。以“團團圓圓過中秋”為例,為了幫助小學生感知中秋節蘊含的文化内涵,教師可以開展“創意過中秋”主題學習,讓學生利用課後時間收集有關當地中秋節獨特文化的資料,将地方文化融入課程學習。教師在課堂上也可播放“月餅是如何制作的”視頻,讓學生觀看當地人講述中秋節傳統習俗的采訪,幫助學生認識到中秋節團圓的寓意。引導學生在課後參與準備中秋團圓宴,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
了解地方語言韻味,激發愛鄉之情。方言蘊含着豐富的地方文化元素,是地方文化的形象載體,方言學習可幫助學生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在教學“我愛家鄉山和水”相關内容時,教師可讓學生嘗試學說地方語言并了解方言當中蘊含的地方文化。許多地方童謠也體現着當地人的生活情趣,教師可以此為教學資源,增添教學趣味性。另外,學校也可開展“學說方言”文化傳承活動,集中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資源,共同探究地方語言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借此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探索風俗文化,深化文化理解。地方生活習俗中同樣蘊含着大量地域文化元素,将其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進行整合,不但能深化學生對文化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态。近些年,許多學生在入學與畢業典禮上熱衷于穿着漢服出席,但許多學生隻是單純地覺得漢服好看,卻對漢服承載的文化内容了解不多。所以,教師在教學“彬彬有禮”相關内容時,可借機向學生講述漢服演變史和穿着特征,讓學生深入理解漢服中的文化底蘊。此外,中國飲食文化同樣源遠流長,不同地方有着獨特的美食,所以在教學“吃飯有講究”相關内容時,教師可在課堂上呈現地方美食,探究地方飲食文化。教師還可對“冬吃蘿蔔夏吃姜”等民間飲食文化俗語中潛藏的道理進行解讀,深化學生對地方美食文化的理解。
體驗民間遊戲,強化規則意識。民間遊戲中蘊含着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及道德倫理規則,廣受人們特别是少兒的喜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也有許多民間傳統遊戲的相關素材,例如“傳統遊戲我會玩”。在進行相關内容教學時,教師可通過遊戲教會學生如何處理人際交往和開展團隊合作,強化學生規則意識。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選擇具有趣味性、容易操作且安全的地方民間遊戲作為教學資源,比如滾鐵環、彈玻璃球、丢手絹等,讓學生在遊戲中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強化規則認識,提升道德素養,增強社會适應能力。
地方文化資源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效整合的教學策略
借助地方文化導入,培養學生興趣。要想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必須重視課堂導入工作,借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收錄了許多與家鄉相關的内容,在對這部分内容進行教學前,可借助地方文化進行導入。比如,在講解“我的家在這裡”相關内容時,教師可應用多媒體展示家鄉美麗風景的圖片,激發學生分享家鄉習俗文化的欲望。借助地方文化進行課前導入,能讓學生獲得情感共鳴,産生對所授内容的興趣,更自然地融入課堂中。
依托地方文化設問,尊重學生主體。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受到尊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依托地方文化創設問題情境,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更順暢地帶領學生走進問題情境中,促使學生主動開展學習探究。比如,在學習“可親可敬的家鄉人”相關内容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上網搜索家鄉不同時代的人才,并開展“我最敬佩的家鄉風雲人物”主題讨論活動,将不同時代的人物及其代表的地方文化搬入課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聯系地方文化實踐,創新學習方式。我們所學的知識源于生活,最終也将用于生活。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多開展實踐類活動,将綜合實踐和道德與法治相聯系,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踐性以實現提升學習實效的目的。比如,在講完“請到我的家鄉來”相關内容後,教師可設計綜合實踐作業讓學生在課後與家長一起參觀地方名勝古迹,收集地方民間故事。這樣創新的學習方式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實效,還能激發學生的愛鄉之情與民族自豪感。
把握地方文化精髓,落實言傳身教。教師在教育工作開展中,需要肩負起文化傳承的重要責任,認識到自己是優秀地方文化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機結合的踐行者,就兩者如何高效融合要有自身獨到的理解與把握,發揮在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主導作用。教師應加強對當地地方傳統文化理論與實踐層面的研究,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把握地方文化精髓,帶領學生進行持續性探究,喚醒學生對地方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對地方文化的自豪感與認同感。教師還需要将地方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選擇與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相符的内容,将地方優秀文化全方位、系統化地滲透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地方優秀文化帶來的觸動。
優選地方文化内容,健全教材體系。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知識需求和興趣喜好,掌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與課程目标進行有機整合,逐步拓展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文化内涵。同時,還要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學生選擇不一樣的教學素材,廣泛使用圖片、影像等資料輔助教材内容學習,重視運用多媒體設備豐富教學形式。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認識到地方優秀文化包含物質、制度、精神等層面的文化,深挖地方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的内容,結合時代特征對地方文化進行改編。
比如,在“我愛家鄉山和水”教學中,教材中并沒有呈現地理人文等方面的過多内容,教師可要求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帶着孩子一起遊覽家鄉景色,并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遊玩經曆,談談心目中的家鄉風景文化。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促進學生對家鄉文化的了解。在教學“家鄉物産養育我”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了解當地的飲食文化,深化學生對生活的認知,通過理實結合的方式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在教學“可親可敬的家鄉人”時,教師可在課堂上為學生介紹家鄉的名人事迹,或是帶領學生前往博物館、紀念館,了解先輩們的光輝曆史,以此深化學生對名人精神品質的體悟,激勵學生們好好學習,從小樹立為家鄉、為國家奉獻自己的信念。
創新地方文化融入,以活動促美德。地方優秀文化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整合,一定要立足實際需要,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新媒體設備進行文化融入。比如,借助校園廣播站,開展誠信、愛國以及普法教育等主題宣傳活動;在線上教育平台為學生提供大量圖文并茂且趣味十足的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接觸地方文化的同時接受道德教育。此外,還可采取課内外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地方文化的魅力,這同樣能達到融合效果。比如,在教學“我很誠實”等此類與“誠信”相關的内容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當地名人的家風家訓館,了解“誠實、守信”的價值,從而告誡學生要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之人。同時,還可創設多元生活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去體驗各種道德層面的沖突,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道德推理與判斷,實現學生道德品質的有效提升。最後,教師還應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心理需求及興趣喜好,選擇合适的教學方法。比如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要多采用競賽、遊戲、故事等趣味性教學方式,實現地方文化與課程知識的趣味性融合;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則可多采取交流讨論、主題辯論等方式傳授課程知識。
綜上所述,地方文化是獨特且寶貴的生活教學資源,将其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進行有效整合,不但能夠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同時也能實現對學生道德品質素養的有效培養,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結合本文教學案例分析指出,身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從節日文化、地方語言、民間遊戲及生活習俗等方面去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同時采取借助地方文化導入、依托地方文化設問以及聯系地方文化實踐等教學手段,保證地方文化資源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全面滲透,這既能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習效率,進而為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增添助力。
(作者:雷洪,單位:福建省福安市八一小學)(《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10期)
作者:雷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