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于王侯貴族的采耳,流傳到了民間。朱菊正在給客人掏耳朵。
紅網時刻記者 劉璇 長沙報道
采耳,俗稱“小舒服”,發源于王侯貴族。古時候,技術高超的掏耳師傅常年服侍那些王公大臣。掏耳朵,成為了王侯貴族人生的一大享受。民間的采耳,則興起于剃頭匠。他們有一套專門的掏耳工具和操作手法。
湘西女孩朱菊的爺爺就是這樣一個剃頭匠。20多年前,在她的家鄉龍山縣茅坪鄉有5天一次的趕集,每次趕集,爺爺的剃頭攤子就擺在路邊一棵很大的白楊樹下。
趕集那天是很忙碌的,剃頭必須簡單迅速,費用自然也低,隻要兩毛錢。頭發剪完也不洗,用毛巾抹一下,就算完事了。反倒是接下來的掏耳朵讓人期待。
爺爺說,人想要耳根清淨,才有了挖耳這一行當。
佛教傳說中有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在這十八羅漢當中有一位挖耳羅漢,他的耳根最為精當。所謂耳根,就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六種根源之一。佛說六根清淨,耳根清淨便是其中之一。
掏耳朵時,爺爺會給客人圍上另外一條沒有沾上碎頭發的深藍色的布。在朱菊長到跟坐着的客人一般高的時候,爺爺就讓她來幫忙。
那時候的她,人小小的,手也小小的,她把小拇指伸進客人的耳朵裡摳呀摳。客人覺得,小指頭在耳朵裡鑽啊鑽地好舒服。
當客人過足瘾以後,朱菊再用耳耙子在耳朵裡面“呱嗒”一攪,就很幹淨了。然後轉轉洗洗就到位了。
掏完之後,把布抖一抖,又開始掏下一個人。
朱菊就這樣跟着爺爺長大,她的整個童年幾乎都圍繞在爺爺身邊。直到15年前那個夜晚,爺爺去了另一個世界。
清理爺爺遺物的時候,朱菊默默地把那個跟随爺爺多年的小木箱收了起來。裡面有剃頭刀片、剃頭推子,還有一整套掏耳朵的工具,包括竹子做成的小鑷子、雞毛鴨毛紮成的小棍棍、頭發絲搓成小棍棍,老銀制成的耳耙子。
其中有一件老銀飾品,上了年歲的老人通常會在湘西傳統的節日上或壽宴上把它們佩戴在脖頸上。在繁雜的服飾上,這樣精緻的挂飾特别顯眼。而它的蹊跷之處在于尾部推出來竟然是一個挖耳耙。
朱菊爺爺留下來的采耳工具。
爺爺的挖耳工具,有一部分朱菊也參與了制作。再加上近幾年她親手做的采耳工具,大大小小好幾十樣,都安放在長沙市太平老街上的這家采耳文化體驗館裡。
特别一點的是火雞毛紮成的小棍棍。朱菊老家的市場上有賣這種白毛火雞的,她把這些毛毛采購回來,清洗幹淨再把它們晾幹,一股一股地剪下來,紮好。這種适合耳皮較薄的人,因為火雞毛很柔軟。耳皮較厚的人,就用厚一點的普通雞毛。
鴨子屁股上的毛,一股一股地,裁開還可以看到毛囊。紮在一起,再剪掉多餘的。還有另外一種從前沒有見過的鴨毛,她覺得很好看,但是沒有顔色。采購回來,染上淡淡的黃色,紮在小木棍上。不同的毛做成的工具,有着不同的用途。
這些年,朱菊在全國各地做采耳培訓的時候,空餘時間就會去當地的古玩市場逛逛。如今,在店裡的展示櫃裡,陳列的都是她從各地搜羅來的挖耳工具。有青銅、胡夾,還有看似發簪的物件,另一頭就是耳耙子。朱菊曾經帶着這些東西跟着朋友去拜訪過一位古玩玩家,經鑒定,都是時間久遠的老東西。一些後期自己制作的挖耳耙,靈感則來源于台北故宮博物院裡的文創産品。
采耳文化體驗館是兩年前開張的,就在太平街的一個小巷子裡。老老舊舊的房子,牆壁也斑駁了,但是很有韻味。
其實早在朱菊開店以前,她就開始做采耳培訓了,至今已有7年時間。
現在,朱菊的培訓學校有學員4000人左右。90%都在從事采耳,大多數在足浴養生、美容美發店裡工作,手藝好的采耳匠工資比較高,可以達到1萬—1.5萬元的月薪。也有一部分學員自己創業開店了。
朱菊給學員做采耳培訓。
朱菊自己有6家店,分别在深圳、上海、武漢、杭州、長沙。明年将會開20家店。“這是技術活,越來越多的人們接觸到這種老手藝的采耳,對它越來越依賴了。我希望解決更多人就業,同時帶動一部分人創業。”
“非物質文化傳承,是傳一種精神,一種敬業愛業的美德。”兩年前,朱菊被評為長沙天心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看到,很多有祖傳手藝的人,由于現實所迫,都不願意繼續下去。“我們因此而失去了很多寶貴财富,非遺需要傳承更需要發揚。讓非遺文化不僅可以服務于人,還能實現高收入。傳承非遺,實現非遺最高價值,這是我需要做的。”朱菊說。
朱菊給客人掏耳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