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去寺廟,很多人是為了觀光旅遊,為了散散心,或者參觀一下文物什麼的,對佛教并不了解。但是既然到了寺廟,還是應該多了解一點佛教常識,免得鬧出笑話。
比如對出家師父的稱呼就有很多,和尚、法師、方丈、住持、大師、禅師、長老等等非常多,很多人就有點暈頭轉向,一見到出家人,都不知道怎麼開口了。
這些稱呼,都是不是随便亂稱的,都有它的特定含義。比如“和尚”一詞,大家就很容易誤會,認為隻要是剃了光頭的出家人,都可以稱為和尚的。其實不是,一個寺廟裡,一般隻有一個和尚,一般的出家人,是稱不上和尚的,隻能叫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一般見到不熟悉的出家人,不知道怎麼稱呼,那就直接稱呼“師父”或者“法師”就好了,這兩個比較通用。
下面專門為大家分享一下“住持”和“方丈”的含義。
我們看電視劇或者電影,就會發現,每個寺廟裡都會有一個“住持”,什麼叫“住持”呢?
《楞嚴經》上說,住到如來藏性上,這叫“住”;持究竟堅固的定,而不散失,這叫“持”。所以說“住持”的意思,就是心住到佛法上,能夠堅定地依照佛法去修行,令佛法延續不斷,長期弘揚下去。
那寺廟裡的當家和尚為什麼叫“住持”呢?一個住持和尚,相當于一個寺廟的最高領導,俗話說的“一把手”,全寺的修持、寺務、弘法、戒律清規、财政等等事務,都歸他一個人掌管。他的責任就是“住持佛法,續佛慧命”。
那為什麼有的寺院也叫“住持方丈”呢?“方丈”,就相當于“住持”的升級版了,無論大小寺廟,都會有一個住持,但未必有住持方丈。必須是上規模的寺廟群,才可以擁有一個方丈,一個“住持”隻能管理一個寺院,而“方丈”可以管理多個寺院。并且方丈不是一般住持就可以當上的,還必須有一定的影響力,經過省佛教協會批準才可以。
“方丈”一詞,出自《維摩诘經》:“維摩诘居士,其卧室一丈見方,但能廣容大衆”,形容維摩诘住的房間雖小,可設座無限,他的修養很高,接引的人很多,不管多少人到他的小房間都坐得下。後來就以室名代替名稱,把寺院的“住持”或“師父”尊稱為方丈了。
打個比方說,方丈好比是一個集團公司的董事長,一般不管什麼具體事務;而住持相當于分公司的總經理,是分公司的一把手,這樣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