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為賈玲和“李煥英”流的淚還記憶猶新,徐帆主演的《關于我媽的一切》又正正好好戳到了我的心窩子。
鼻涕眼淚一大把,用了整整兩包紙才從電影院裡走出來,網上的評價卻嚴重兩極分化:
圖源豆瓣評價
這是為何?網友評論中“惡毒的輸出”又指什麼?聽我慢慢和你說(以下涉及劇透)。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
徐帆在電影《關于我媽的一切》中,飾演了一位“完美”女性季佩珍。
對外,季佩珍是一名中學地理教師,三尺講台上度過了自己的半生時光,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她不僅熱愛自己的專業,而且努力做到了極緻——年輕時曾入選中國南極科考隊。
對内,季佩珍是标準的賢妻良母,更是整個家庭的主心骨,上上下下都靠她一人照料:
老公在醫院工作,是個“油瓶倒了也不扶”的主兒,幾年前一次手術失誤後被調去急診科,至今拿不起手術刀,整日郁郁不得志;
婆婆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心智有如三歲孩童,吃飯要兒媳喂,還把切好的水果當成泥巴到處甩;
親弟弟又是個混不吝,記恨年輕時曾被姐姐送去強制戒毒,出獄多年就知道伸手要錢,嗜賭成性不說,脾氣也暴躁得很,仿佛是在用破罐破摔報複所有人;
傾盡心力培養的女兒也不省心,季佩珍以為她在北京做電視台編導,男友是公司同事。結果先是撞上女兒在節目錄制現場被導演呼來喝去,又看見女兒“男友”帶着老婆孩子吃飯逛街。
季佩珍這才知道,女兒北漂不是為了什麼勞什子的夢想,隻是為了逃脫她的掌控,甚至甯願給别人打雜、當小三,也不肯再回到她身邊。
命運的狠戾遠不止此,年過半百的季佩珍剛退休,好不容易有了些自己的時間,卻被查出癌症,生命突然開始倒數。
她不肯停下操勞的身影,甚至愈發擔憂:如果她死了,這個家該怎麼辦?
作家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這句話就是季佩珍人生的真實寫照。
她将一生都奉獻給家庭,甚至以此為自己夢想的盡頭。按部就班的讀書、結婚、生子,頭等大事是把家中所有人都料理妥帖。
那些年少時關于世界的探險,不過像做了一場绮麗的夢,夢醒時分已是垂垂暮年,徒勞隻剩一句“我也曾年輕過”。
可是,女性就應當像季佩珍一樣嗎?你甘心做季佩珍嗎?
“我打碎過好幾個缸蓋”
姐妹二人坐在洗菜池旁聊天。
妹妹說:“現在一家五口的飯都要我來做,上個月我們吃了整整兩百條黃花魚,現在婆婆又寄來新的。”
說着她拆開箱子,一邊洗一邊數,洗幹淨後,每個塑料袋裡分别裝上四五條,為的是以後取出來吃時方便。
妹妹轉身把魚袋子放進冰箱,淡淡說了句:“兩百條啊,我洗着洗着,突然想把所有的黃花魚都扔掉。”
她扭頭問姐姐:
“媽媽真的喜歡廚房嗎?”
“我們多麼能吃啊,還記得嗎?常常要擺兩桌。做飯的鍋怎麼那麼大啊,我們還要用那些小菜裝飯盒……每天都要重複這些事,媽媽怎麼受得了?”
“而且我們家人口多,總會有兩三個外人來混吃混喝。”
沒等姐姐說話,妹妹已經下了結論:“媽媽不像是喜歡廚房的人。”
尚未婚育的姐姐,從來沒有把“媽媽”和“廚房”分開想過。她突然很想知道,媽媽在那個狹小廚房裡為一大家子人做了一輩子的飯,是什麼樣的心情。
很久之前,她曾問過母親:“媽媽你喜歡廚房嗎?”
媽媽看了看四周,小聲說:“我打碎過好幾個缸蓋。”
“吃了早飯,不一會兒就到了午飯時間,轉眼又到了晚上,天一亮又要吃早飯……”
“有時我真的很煩,感覺廚房就像監獄。我就走到醬缸旁,挑個不好看的醬缸蓋,使勁摔到牆上。”
“每次去買新缸蓋的時候,我都很心疼錢,可我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缸蓋破碎的聲音對我來說就像靈丹妙藥,心裡一下子就痛快了,煩惱也散去了。”
上面這個場景,來自韓國作家申京淑的《請照顧好我媽媽》——“季佩珍”不是中國女性的特例。
書中的媽媽突然失蹤,丈夫和五個子女在找尋媽媽的時候,才發現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她。
明明已經積勞成疾,因為疼痛而雙手抱頭昏迷不醒時,丈夫以為她在睡覺;
十幾年如一日地去孤兒院做義工,丈夫和孩子對此一無所知;
丈夫對别人語氣謙卑,回到妻子面前立刻變得氣呼呼,還會說髒話;
丈夫的姐姐一直不把弟媳放在眼裡,冷言冷語時丈夫也從不會站出來維護妻子;
而五個子女,甚至已經不記得上次耐心地和媽媽聊天是什麼時候……
申京淑說:“你隻是把媽媽當成媽媽,你以為媽媽天生就是做媽媽的人。”
依賴她,又推開她
對于“季佩珍們”來說,無條件向家庭付出,已經成為一種慣性。
她們愛自己的子女,也愛這個花了半生心血去雕琢的家。
很多時候,她們不覺得辛苦,或者偶爾這樣覺得,也隻需要老公一句體貼、孩子一個抱抱,就能瞬間治愈。囿于愛和責任,她們把自己當成是可以被優先犧牲的選項。
但在慣性付出的背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她們的媽媽和外婆也是這麼做的。
“人生在世,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過上舒心的日子,生兒育女。”
“要是大家都不生孩子,那國家怎麼發展人類怎麼延續?做人不能太自私……”
在媽媽和外婆的耳濡目染下,她們也長成了社會希望她們變成的樣子。
細究起來,漫長一生裡也有很多個“覺醒時刻”,但這些,往往是以疼痛和憤怒為轉折的号角。
今天和老公大吵一架,他明明比你早下班兩個小時,回到家裡就窩在沙發上打遊戲、刷視頻,甚至連菜也不肯洗,偏偏要等你回家做。
其實你今天的工作也不算順利,本以為進門就能吃上一口熱飯,卻隻看見鞋子、襪子亂扔一地。而餐桌上是你早上還沒來得及收拾的殘羹冷炙,筷子橫七豎八地擺放着,與出門時沒有半點差别。
你又生氣又傷心,感覺隻有你一個人在維護着這個家,付出不僅沒有得到體諒,連尊重都沒有。
你決定明早不叫他起床,也不給他做早飯,還想吃水煎包?做夢去吧!我自己想吃了好幾天的炒米粉都沒做,憑什麼總照顧你!
這一段裡,有你的影子嗎?
電影裡的季佩珍也是如此,隻不過她的“痛苦”是癌症。
在知道自己生病前,她強行為女兒安排相親,連戴不戴美瞳、劉海剪多長、早上幾點起床這種小事都要管一句、插一手。
直到生命的最後關頭,她才開始叮囑女兒:“媽媽希望你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季佩珍”式的母愛,含辛茹苦令人心疼,面面俱到卻也讓人窒息,兩代人之間的沖突與疏離在所難免。
愛是一切的答案
痛苦、不舒服是改變的動因,女性對現狀産生不滿,才會停止下意識地對家庭過度付出,轉而關注自我的内在感受。
但這隻能是加上雙引号的“覺醒”,因為其中可能還藏有一點賭氣的成分。一旦關系恢複如初,女性則又會毫無保留,甚至為之前的“自私”感到抱歉,加倍地補償老公和孩子。
也不能說她們傻,她們當然知道要對自己好,隻是這麼多年來已經習慣把自己放在老公、子女、父母之後,因為作為社會系統默認的“第二性”,女人們從小就被灌輸了:
讓别人滿意,你才有價值;
扮演好女兒、妻子、母親的角色,你才有價值;
可以無怨無悔地被别人使用,你才有價值。
為自己而活?那麼存在感、價值感将立足于何處呢?這對女性來說,是陌生又充滿不确定的。而作為一個犧牲者活着,雖然痛苦,卻有着熟悉所帶來的安全感。
有解決之法嗎?
當然,愛是一切的答案。
老公和孩子的愛,不單單是挂在口頭上的“老婆辛苦了”“媽媽我愛你”,也要真正看見媽媽對家庭的付出,更要伸出一把手幫她分擔。
甚至“幫”和“分擔”這樣的字眼本身就是不準确的,因為關于這個家的一切,都是一家人共同所有,而非媽媽一人的工作單。
媽媽們收到老公和孩子的愛時,也不要羞于表達,更不要回之“你少氣我一點就行”“那你還不好好學習”……
就請大聲回應“你對我真好呀”或是“謝謝你今天又陪我度過了美好的一天!”
更重要的是媽媽對自己的愛。
家人的正反饋固然重要,但期盼别人先行改變、施以援手,無異于又将自己人生的遙控器交到了别人手中。
不苛求、多肯定,不要無腦付出,也不要因為改變太慢就對自己失望。慣性太大不能立即停下也是正常的,你若是花了大力氣在否定自己、排斥自己上,又哪會有愛呢?
圖源微博
同時,面對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困境,媽媽們也要勇敢說不、平和溝通。
這不僅是人生改變的小契機,也是給孩子的榜樣,更是給自己身邊其他年長女性的提醒:“你看,這件事還能這樣處理。”
對于她曾經在婚姻裡的委曲求全來說,這個提醒可能來得遲了些,但是對于她的、你的,還有孩子的人生來說,永遠不晚。
作者介紹
時挽嘉,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内容編輯,一顆胡子拉碴的“少女心”。本文首發于“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衆号發送“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