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網絡,就在IE-LAB
國内高端網絡工程師培養基地
衆所周知,在我們工作的中總會聽到類似的名詞,譬如,二層設備,三層設備。那麼,到底什麼叫做二層或者三層設備,或許有人會立刻答上來,就是交換機和路由器或者防火牆,沒錯,但是這種叫法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且跟随IELAB網絡實驗室一探究竟。
說到二層和三層,那就不得不提到了OSI七層模型,在網絡初期的時候,各個廠商之間的體系是不一樣的,各個廠商之間的設備不同互通,所以就出現了很多的麻煩,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我們在玩遊戲的時候,總是有國服區和外服區,國服和外服之間的玩家是不能一起組隊玩的。
那同樣,早期廠商設備之間就類似于國服區和外服區的關系,所以為了解決各廠商之間的兼容問題的問題,就制定了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開放系統互聯模型。
在OSI七層模型中,從上到下依次是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鍊路層以及物理層,其中5,6,7叫做高層,也可以叫做主機層,主要負責住進之間的數據傳輸。
而1,2,3層叫做底層,也可以叫做介質層,主要負責網絡數據的通信。
而我們平時熟知的路由器和交換機,就分别屬于第三層網絡層和第二層數據鍊路層。盡管現在OSI模型已經優化成了TCP/IP 的協議模型,但是我們叫的時候還是習慣用七層模型裡的二層和三層。
那麼,了解的七層模型之後,接下來就要解釋一下,兩台設備通信的時候,同樣也是通過OSI七層模型來實現的,具體過程如下:
1. 如圖,應用層就是我們産生數據的地方(文字,圖片,視頻等)
.
2. 數據是從上往下依次傳遞,在表示層和會話層的時候,數據不做任何處理,而傳遞到傳輸層的時候就會在原始數據前面加上一個TCP/UDP報頭,如圖
3. 接着,數據會繼續向下一層傳遞,傳遞到網絡層的時候,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添加一個IP報頭,如圖
4. 添加IP報頭和TCP/UDP報頭之後,會繼續向下傳遞,傳遞到數據鍊路層的時候,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在前面添加MAC報頭,在末尾添加FCS校驗位,如圖
5. 最後本條數據會通過物理層的設備(光纖,電纜,電磁波等)傳輸給目标設備。
以上就是數據在發送前封裝的過程,而對方就是通過物理層設備收到封裝的數據,本條數據會由模型的最低層向上面傳遞,每經過一層時就會去掉對應的報頭。
例如,從物理層傳遞到數據鍊路層時,就會去掉MAC報頭和FCS校驗位,經過網絡層的時候,就會去掉IP報頭,以此類推,這個過程就叫做數據的解封裝,所以最後應用層收到的數據就是最開始想要發送的數據。
所以,數據從一端傳遞到另一端的時候的過程就是通過我們上面用到的OSI七層模型。
現在你理解二層、三層的區别了嗎?今天講解的這部分技術在咱們【思科&華為混講初級認證課程】中會系統教學,如果還有疑惑或者想要學習更多技術馬上開始學習吧~
2022,IE-LAB網絡實驗室【網工知識角】技術分享專題闆塊,強勢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