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發源地在廣東省肇慶市黃崗鎮白石村、賓日村一帶。這兩處相鄰的村落多數村民世代靠采石制硯謀生,為端硯制作核心區域。
史料記載,端硯創興于唐初,唐代中期已風行全國,因下墨如風、發墨如油、不耗水、不結冰、不朽、護毫等優點而聞名于世,被稱為衆硯之首。端硯的原料端溪石産于肇慶市東郊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端硯藝人因材施藝,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嚴謹的制作工藝。工藝流程主要有采石、選料制璞、設計、雕刻、配盒、打磨、上蠟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來端硯生産的各個環節均為手工制作。
采石是端硯制作重要環節,古代硯坑洞高約80厘米,采石工人隻能蹲着、坐着或斜躺着采石,所用開采工具往往因石材所處環境而制。雕刻工具則因硯石的硬度、雕刻的技巧和題材需要而制,主要包括錘、鑿、鑿卡、木鑽、鋸、滑石及工夫台等。端硯雕刻因石構圖,以畫入硯,裝飾意匠巧妙。硯雕藝人的巧妙構思通過精良的刀法表現出來,以典雅樸拙的畫境呈現出人文情懷與文人意趣,蘊含着藝術哲思和美學理想,給賞硯者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端硯屬于文化商品,随着人們書寫方式的變化,電腦文字錄入的普及,硯石市場面臨萎縮的境況。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機械生産也在沖擊着手工端硯制作,如何切實保護和延續端硯類傳統手工技藝是個時代性的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