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源于齊王,戰國時期縱橫家、謀略家蘇秦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共同抗秦。
蘇秦身挂六國相印,風光無限,遭到許多大夫忌恨。
蘇秦六國封相衣錦榮歸圖
正當蘇秦在齊國效力的時候,不幸遇刺,兇手逃之夭夭。
齊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氣憤。為了捉拿兇手,齊王對外宣稱:
蘇秦是個大内奸,死有餘辜,刺殺蘇秦的人是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要給予重賞。
告示一出,人們紛紛奔走相告,不幾日便有四人自稱是刺殺蘇秦的義士,前來官府領賞。
他們一口咬定蘇秦是如何被他們四人所刺,在問清楚時間和地點以及聽了他們描述的詳細經過之後,齊王便賞賜了他們千兩黃金。
四人喜滋滋磕頭稱謝,每人分得二百五十兩黃金,還沒等走出大殿,隻聽齊王大喝一聲:
“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自此,二百五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本山大叔的小品中,二百五又被簡化成了二,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辦事不着調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吃醋”一詞的來曆據劉餗《隋唐嘉話》一書記載,唐代初年,著名的良相房玄齡因為輔佐有功,唐太宗獎賞他,賜幾個美女做妾。
“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房玄齡
房玄齡婉言謝絕了,唐太宗起初不解,後來才知道,房夫人天性好嫉妒,偏偏房玄齡又懼内。
唐太宗派皇後前去勸說,無奈房夫人倔得像頭牛,死活不給面子。
唐太宗一氣之下,命太監送了一壺毒酒去到府上。對房夫人說:要麼應允,要麼賜飲毒酒。
不曾想房夫人确有幾分剛烈,面無懼色,甯死也不答應,端起那壺“毒酒”一飲而盡。
房夫人含淚喝完毒酒并未喪命,原來不是什麼毒酒,而是酸酸的濃醋。
于是,吃醋的故事傳為千古趣談,打那以後,吃醋一詞便演變成了“嫉妒”的比喻語。
“拍馬屁”是怎麼來的?中國人比較注重人情,現代人相互間還要恭維一下,更别說古代了。
拍馬屁實際是一種民俗,要追溯到元朝。蒙古族是馬上打天下的,馬對牧民來說非常重要。
牧民拍馬屁以示贊譽
牧民們常常以養得駿馬為榮,大家牽着馬相遇時,一般都喜歡拍一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
并且附帶随口誇上幾句“好馬,好馬!”以此博得馬主人的歡心,原本是褒義。
要知道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後來,有些人不管别人的馬好馬壞、強弱,都象征性的拍着馬屁股,瞎子算命—專挑好話說。
就算是一匹劣馬,也一味地說是好馬,漸漸地人們就把對他人的巴結、奉承比喻為拍馬屁。
用于諷刺不顧客觀實際,專門奉承、讨好他人,尤其是吹捧上司的行為并沿用至今。
現實生活中有人特别喜歡搞這一套,于是又一個新的名詞出現了——馬屁精。
拍馬屁的最高境界清代才子袁枚年紀輕輕就名滿天下,官拜七品縣令,走馬上任之前,去向自己的恩師——乾隆時的名臣尹文端辭行。
袁枚晚年畫像
恩師問:“你年紀輕輕去做縣令,有些什麼準備?”
袁枚回答:“學生什麼也沒準備,隻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
尹文端聽了非常不高興,說:“怎麼能搞這一套呢?還是要講究勤政務實呀!”
袁枚接着說:“恩師有所不知,現如今大部分人都喜歡戴,像您老人家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恩師聽他這麼一說,非常受用,沒有一點防備,馬屁就這樣悄悄拍成了。
從恩師家出來,書童問他與老師談得如何,袁枚說,高帽子已經送出了一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