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王建作品
王建這首作品流傳很廣,但也就是七絕一首,才二十八個字,從古到今的人早已經把這首詩分析透徹。如果要照搬那些分析,總歸是重新咀嚼,毫無意義,但是又實在難以找到另外的突破點進行鑒賞和誇贊。
王建作為中唐一個下層官僚,一生潦倒,所以他的作品是接地氣的,關系民間疾苦的。像大多中唐詩人一樣,他既沒有李白的才和傲氣,也沒有杜甫的憂患意識,更沒有王維的閑适空靈貴氣和佛氣。同時由于李、杜、王在盛唐轉中唐這個關鍵時期,已經将唐詩的形式、意象推高到後人無法企及的地步,中唐詩人在詩歌創作方面看上去好像格律成熟、寫詩是家常便飯,實際上是非常痛苦的,因為前人高峰實在太高,完全遮蔽了他們寫詩的突破方向。
所以中唐詩人,除了那些在細化路徑上走出自己特色的幾位,如李益的邊塞詩,劉禹錫的懷古詩,韓愈的散文入詩,李賀的鬼怪詩,其他人多少都面臨着創作困境。
中唐詩人,技巧娴熟卻詩思困頓。
王建的這首作品好嗎?當然好。
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但是你要說能好到哪裡去呢?盛唐之中王昌齡、王之渙、李白這種類型的七絕多的是。特别是王昌齡,号稱七絕聖手,不但寫得好,還對七絕的格式、文體規範、思路走勢做出了界标一樣的貢獻。
王建的這首詩其實完全就是唐詩七絕模闆之下的一首作品。當然好。
首先看平仄格式
“中庭地白樹栖鴉”,“平平仄仄仄平平”,注意“白”字為入聲字,所以是仄聲。這是一首平起入韻的七言絕句,押平水韻“六麻”部。
根據相對原則,第二句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冷露無聲濕桂花”,同樣“濕”字也是“入聲字”,所以這一句平仄也是嚴合的。
根據相粘原則,第三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今夜月明人盡望”,“平仄仄平平仄仄”實際上就是一、三不論的合格律句。
最後一句仍然和第三句相對,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不知秋思落誰家?”這裡要注意“思”字在古時候是個多音字,在表達心情的時候讀第四聲,是個仄聲字。這裡并沒有失替,依然是符合格律的。
這首詩是一首比較标準的近體格律七絕,在體式上是不可能出現标新立異的。
然後看内容意境
格式平常,自然就是好在内容描寫和意境提升了。我們曾經講過律絕的普遍文法(格律詩專欄),無非就是在律詩的“起承轉合”下進行縮減,同時因為字數減半,無法像律詩一樣完成整個詩意的回環,所以在“轉、合”兩句相對自由,更講究“轉、放”,将詩意在第三句轉變蓄力之後,高高地發射出去,給讀者以詩意未盡,意在言外的感覺。
這就是絕句寫作的“留白”技法。
同時由于三四句的不同尋常,在句式上最好能與衆不同,對詩意做出強調。如否定句,疑問句,限定句,總之必須做出詩意上的跌宕起伏并成功留白,才能算得上好的絕句。
我們看王建是如何做的。
首句“起”,“中庭地白樹栖鴉”,承接詩題《十五夜望月》,交代詩人所處環境,揀選了“地白”、“栖鴉”的意象構成一幅清冷寂靜的月夜畫面。這是正常的起興寫法。
第二句“承”,“冷露無聲濕桂花”,繼續深化描寫景色,用意象寓情于景,打造一個清涼、靜谧的情境。同時用桂花挑明這是秋夜,又是十五,最是月白雲淡,金桂香襲的好時節。這麼好的時節,自然适合賞月,這麼好的月色,自然适合思念。
這首詩還有個名字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所以這首詩實際上是寫給杜郎中,也就是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寄友人杜元穎的。
第三句“轉”,“今夜月明人盡望”,不再寫景,轉到人的活動來。中秋之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賞月,所以“人盡望”,但是也做好了鋪墊,大家都在賞月,那詩人有何不同呢?
第四句“結”或“放”,“不知相思落誰家?”大家都在賞月,有幾家在相思中煎熬呢?這是個疑問句式,其實就是加強的表白,我在思念你啊,你是否也在想我呢?
這種對對方的思念,并為明言,隻是借普天共賞之時,相思如月光下落,你我是否共浴相思月光之下的質疑,表達自己的情誼。短短二十八字無法言盡,卻勾勒出詩人思緒方向,讓讀者跟随詩句,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與詩人發生共鳴。
而這種共鳴是有普适性的,每一個在月亮下的有情人,都會被王建的詩句打動,心領神會,這就是詩歌這種文藝作品能夠達到的最好的“通情”效果。
所以,你說這詩到底好在哪兒呢?
好在中規中矩的律絕格式(保障音律清朗),好在盛唐風格的寓情于景(塑造美好情靜),好在找到了離人的共同思緒(上升整體意境),好在千百年之後還能打動讀到詩句的你我(讀者感同身受)。
至于其他文學說辭,無外乎每個人的說法不同罷了。
,